陈峰,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传承义门陈家训传统。他坚守古训,弘扬家风,将家族文化发扬光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懈努力,为省级非遗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项目名称 | 级别 |
| 1 | 桂训锦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国家级 |
| 2 | 桂家银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省级 |
| 3 | 桂贤义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省级 |
| 4 | 陈峰 | 男 | 汉 | 义门陈家训传统 | 省级 |
| 5 | 陈守立 | 男 | 汉 | 德安南河戏 | 省级 |
| 6 | 汤善兴 | 男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省级 |
| 7 | 桂乃荣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市级 |
| 8 | 刘显虎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市级 |
| 9 | 何祖焱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市级 |
| 10 | 王需民 | 男 | 汉 | 德安八景民间传说 | 市级 |
| 11 | 王光伟 | 男 | 汉 | 德安纸扎 | 市级 |
| 12 | 张友碧 | 男 | 汉 | 德安农事歌 | 市级 |
| 13 | 张梅火 | 女 | 汉 | 德安农事歌 | 市级 |
| 14 | 陈伟 | 男 | 汉 | 德安农事歌 | 县级 |
| 15 | 桂训文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县级 |
| 16 | 桂海生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县级 |
| 17 | 冯后枝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县级 |
| 18 | 金尚友 | 男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县级 |
| 19 | 张爱玲 | 女 | 汉 | 德安潘公戏 | 县级 |
| 20 | 汤福淼 | 男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1 | 王红秀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2 | 钱芳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3 | 汤增满 | 男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4 | 熊开菊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5 | 熊菊莲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6 | 罗青珍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7 | 叶美丽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8 | 蔡小兰 | 女 | 汉 | 德安西河大戏 | 县级 |
| 29 | 广大松 | 男 | 汉 | 典食莲子酒制作
技艺 |
县级 |
| 30 | 任珍秀 | 女 | 苗 | 鸿立生姜制作技艺 | 县级 |
| 31 | 陶辉 | 男 | 汉 | 德安陶渊明故里民间传说 | 县级 |
| 32 | 林汪贵 | 男 | 汉 | 文华塔的传说 | 县级 |
| 33 | 蔡锦修 | 男 | 汉 | 望夫山的传说 | 县级 |
| 34 | 李汉银 | 男 | 汉 | 婚唱曲子 | 县级 |
| 35 | 黄德生 | 男 | 汉 | 劳作号子 | 县级 |
| 36 | 陈继贝 | 男 | 汉 | 竹编 | 县级 |
| 37 | 吴正旭 | 男 | 汉 | 德安铜雕制作技艺 | 县级 |
| 38 | 吴旭丽 | 女 | 汉 | 德安铜雕制作技艺 | 县级 |
| 39 | 许秀河 | 男 | 汉 | 孔雀羽毛画制作技艺 | 县级 |
| 40 | 聂德永 | 男 | 汉 | 德安云香茶制作技艺 | 县级 |
| 41 | 徐金德 | 男 | 汉 | 徐门拳 | 县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