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蚝,沙井还有这样的家族文化

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一代又一代的移民都是拓荒牛

无论是来种地、晒盐,

还是来捕鱼、养蚝,

他们都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

随后,一个人变成一家人,

一家人变成一个家族,

深圳的历史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氏家族记忆,

解锁你不知道的——沙井陈氏!

*以下内容节选自《深圳风物志 · 第二辑 · 家族记忆卷》,作者:程建,手绘师:许佳兴;内容有删减。

沙井陈氏

沙井自古就是海盐的产地,北宋设归德盐栅,后升为归德盐场。陈氏家族定居沙井,从事盐业生产。清朝初年,沙井蚝业已非常著名,沙井陈氏在白石岗旁创建云林墟,成为新安县西部主要的贸易场所;乾隆年间,又增建了沙井墟和新墟。燕川陈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和白石厦文氏共同创建义和墟;嘉庆年间,又和文氏合力发展黄松岗墟(今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荷坳陈氏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姓氏合作创建横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其仙溪支派还创建了龙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陈氏自立村于沙井、燕川、荷坳三地后,经元、明、清三代,枝繁叶茂,辈出名贤,成为宝安一大望族,为古代深港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溯源

沙井陈氏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的发源地为河南颍川

陈檄(生卒年月不详),字飞羽,号子策,河南颍川太丘长陈寔之后裔,生于唐咸通六年(865年)正月。陈檄的祖父叫陈闻,生父叫陈勋。陈勋、陈檄父子于881年至882年避乱移居福州。陈檄因长期辅佐闽王有功,官至太尉大都督节度使,封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闽王把侄女王氏赐嫁陈檄,封楚国夫人,并赐第城南石井。陈檄被尊称为古灵陈的开基祖。福州人民感念他辅佐闽王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于福建侯官古灵村(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修建“古灵王庙”并奉祀至今。陈檄生三子。长子令镕,为闽国大中大夫,后迁闽侯大义村,被称为“大义陈”的始祖。次子令图,为闽国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尚书左仆射、上柱国颍川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后迁居侯官(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古灵村。不过,“古灵陈”和“大义陈”都尊陈檄为自己的一世祖,因此,陈檄是“古灵陈”和“大义陈”共同的开基祖。陈檄的三子令猷,自福和州迁至沂山(鳌山),为鳌山、乾元、天福三村陈氏的始祖。陈令图生子陈希颍,即陈襄的祖父。

沙井陈氏奉陈襄为太始祖。

陈襄(1017—1080年),北宋理学家,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侯官人,与陈烈、周希孟、郑穆结为密友,并称“海滨四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曾任浦城县(今福建南平市)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焦作市)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老百姓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后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州市)蒙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即位,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管理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1071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市),修建范仲淹拟修的学舍,与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排除城中水潦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在经筵时,陈襄受神宗信任,曾举荐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重臣和名士33人。陈襄之所以能荐贤,能当好伯乐,是出于他个人的修养,出于公心。他所推荐的人,后来除了林希一人外,都成为硕儒名臣。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三十一日,他病卒于开封。宋廷追赠给事中,谥文忠,葬于江苏常州市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陈襄著有《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传世。《宋史》有传。

陈朝举(1131—1213年),名义,又名孔硕,字朝举,号野望,为陈襄裔孙,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之高足。少敏悟端谨,不苟涉猎,潜心钻研《太极图》《易通》《伊洛渊源录》诸书。淳熙年间举进士后,孝养高堂,教授后学,诏召再三,婉辞不赴,授正议大夫。因金乱,迁广东南雄,结庐柯树之下。南雄人争遣子弟从游,诲之不倦。有《乔迁集》行世。随着年纪的增大,陈朝举越来越思念故土,于是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阳。在洛阳还未停留多久,金人的马蹄声就踏醒了人们安居的美梦。陈朝举只得收拾行装,洒泪告别祖宗佳城,率族南行。但他们没有回福建侯官,而是随着南迁的移民潮,翻过大庾岭,落籍在南雄珠玑巷。为了找到一块适宜子孙发展的土地,晚年的陈朝举不顾年老体弱,继续率族南迁,沿着珠江东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尽头,一个叫涌口里(今沙井云林新村附近)的地方。由于钦赐孝子黄舒的出现,这里曾被赐名“参里”,后又改名为“涌口里”。当他听说此地是孝子黄舒的故里,毅然停住了漂泊的脚步,就此开村立业。陈朝举在海边修建了一座楼台,无论四时八节,他都率子孙登楼遥祭北方,望着滔天的海水,滚滚翻卷的浪花,给子孙讲那过去的故事,也许是洛阳,也许是牡丹花,要他们一定记住,洛阳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回去啊!天气晴朗时,风起水涌,雪白的浪花如烟似雪,所以他把楼台命名为“锦浪楼”。陈朝举的子孙没有完成北归的心愿,倒是一批批的移民迁来,比邻而居,热了这方土地,直把异乡当故乡。

陈氏自立村于沙井、燕川、荷坳三地后,经元、明、清三代,枝繁叶茂,辈出名贤,成为宝安一大望族,为古代深港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沙井义德堂陈氏宗祠

祠堂

义德堂陈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三社区,坐北朝南,三间四进,外三开间,内五开间布局,山墙皆为硬山式,灰塑船形正脊。经1993年重修,瓦面改为绿琉璃瓦面,琉璃瓦当。门堂明间通以红砂岩贴面,实榻木板门,条石门匾刻有楷书“陈氏宗祠”四字,有对联“凤集高岗伫看文明天下,龙蟠沙井行将霖雨苍生”。梢间以五皮红砂岩衬底,上砌清水砖墙,红砂岩墀头。后堂建抬梁式梁架,梁架多有木雕。后金柱起到后山墙,方阶砖铺地。天井窄小,条石铺底,两侧为通廊。硬山博风处有灰塑,内墙山间有彩绘,两墀头各雕人像图案,非常精致。堂号为“义德堂”,意思是族人做人做事都要讲仁义道德。

德邻堂陈氏宗祠,又名“朝举公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占地面积924平方米。宗祠坐北向南,共五间,为面四进深三堂两横带后枕杠间的布局,建造精美,布局严谨。大门两侧有对联“门环燕水,祠对麟峰”。后堂屏门石柱有对联“源洛阳本闽侯徙珠玑分布燕荷沙三派宗枝同竞秀,入枢密参政议擢科第友恭道适运一堂花萼永联辉”。中堂木柱有对联“颍水振家声肯构肯堂共沐古灵教泽,德邻绵世胄群昭群穆远承朝举宗风”。神龛前红石岩石柱有对联“祠宇维新燕水源流滋大地,山川依旧麟峰日月照中天”。神龛旁有对联“燕翼绵长一脉三支承祖德,川流不息千秋万代荐宗功”,横批“祖德流芳”。堂名为德邻堂,意为“有德之人相聚为伴”。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何晏《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荷坳陈氏宗祠,又名监场公祠,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荷坳社区,毁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堂号为厚德堂,语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祖墓

陈朝举墓在沙井街道衙边社区,素白的砂夯呈半圆状的墓堂和享堂,一圈圈由高向低伸展开来,正中立着一块白色的花岗岩墓碑,整个墓室显得更加肃穆。碑上刻着“宋正议大夫野望陈公诰封夫人晏氏太母之墓”,墓堂两侧各立一块青石碑记《重修初迁祖野望公墓志》。嘉定六年(1213年),陈朝举去世后葬在云霖岗(平洋岗)上,俗称“乌鸦落平洋”,坐东向西,经多次修葺。现墓于1999年12月重修,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墓碑的碑文看,这是夫妻合葬墓。在香港九龙新界青衣岛上,原来还有一座陈朝举的原配夫人晏氏的墓穴,1974年因建设需要迁葬到新界白坭。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 家族记忆卷》

内容整理|甘甘

责任编辑 | 胡志田

运营服务 |鹏鹏小伙伴

投稿请投至公共邮箱:

cimehuawenguoji@163.com

61270120(QQ同号)

406003678(QQ同号)

KXLK______

0755-82779846(座机)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江州义门陈与春天的故事(二)

2023-3-6 9:05:46

资讯

全力以赴拼速度,义门陈项目施工忙

2023-3-8 9:08: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