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九江十大文化名片(下)

六、田园诗宗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陶渊明生活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乱象频生,战争不断,民生凋敝。陶渊明家世居吴地,曾祖陶侃官至东晋大司马,外祖父孟嘉是吴地士族、当时名士。纵览陶渊明一生,陶侃一系留下的“耕”,孟嘉一脉留下的“读”,几乎就是陶渊明身体力行的生活宗旨,给他的田园诗的创作埋下了伏笔。桃花源是陶渊明以《桃花源记》诗文相参的形式讲述的故事里的一个地方,虽然这篇文章仅有330多字,谁也讲不清楚桃花源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古今中外的人们苦苦追寻了1000多年。有人认为桃花源是神仙故事,荒唐传奇,有人认为它是陶渊明寄寓抱负的理想国“乌托邦”,桃花源似有还无,亦真亦幻,时间流转不仅无损于它的魅力,反而让它更为神秘,让更多人为它魂牵梦绕,对它孜孜以求。陶渊明身上好像有一种近乎魔力的吸引力,让那些有着超凡思想、脱俗灵性的人们靠近他、解读他,李白率先在诗中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写下了“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杜甫高度肯定陶渊明的文学地位,第一个将陶渊明与谢灵运并称。白居易和苏东坡把陶渊明比作知己还嫌不够亲密,纷纷把陶渊明当成自己的前世。白居易自称“异世陶元亮”,作《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苏东坡说“只渊明,是前生”,将陶渊明推为历代诗人第一、独冠古今,并作了124首“和陶诗”,几乎将陶渊明留下来的每一首诗都和了一遍,掀起了“和陶诗”的潮流。朱熹、龚自珍、王国维对陶渊明从哲学思想、艺术境界上总结归纳出了新的高度。

七、诗书双绝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九江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曾任知县、知州、起居舍人、国史修编官等职,后追封龙图阁大学士,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黄庭坚出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双井黄家是世家望族,自古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黄庭坚一生从政,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有着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他坚持平易宽简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呵护百姓利益,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深受百姓爱戴,并亲书《戒石铭》用以自警,得到宋高宗的褒扬,作为典范推行全国。黄庭坚是一位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一则“涤亲溺器”故事讲的就是黄庭坚孝母。其母有洁癖,甚至忍受不了马桶的异味,他就亲自为母亲清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涤亲溺器”孝行感人至深,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他推崇杜甫作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他自己与陈师道、陈与义一起形成了江西诗派的“三宗”。作为江西诗派领军人物的黄庭坚则是三宗之首,影响最大,取得重大创作成就,达到了“一诗一文出,人争传诵之”,形成了独特风范,号称“庭坚体”,他认为诗应以道义为本,始终以天下社稷为重,诗应因时而作,既反映时事,同时又能有补于世,将诗的主体性、抒情性和谐结合起来,解决了诗与道的关系问题。他提出了“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等诗学理论,总结出一套诗歌创作的训练方法,主张诗以“不俗”为高,脱“俗”向“雅”的关键在多读书,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自觉意识,开创了宋代诗坛的全新时代。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也十分鲜明,其书法楷、行、草皆妙,草书尤奇伟,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标志着黄庭坚晚年书风成熟时期的大字行楷书代表作《砥柱铭》,2010年在北京经过70轮竞价,拍出4.368亿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书法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书法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至今无人超越,堪称诗书大家的典范。近年来,黄庭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人物。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黄庭坚的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创新,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回应人民呼唤,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书写展现伟大时代的新篇章。中纪委网站推出《江西修水黄庭坚:遗子万金不如教之敦睦》,把黄庭坚作为孝廉楷模,重点介绍了黄氏家规和从政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八、世上无双族一义门陈

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创立于唐朝开元年间,兴盛于北宋时期。今天全球各地陈姓总人口在9000万左右,有一种说法叫“天下陈氏出义门”。唐开元年间,陈朝宜都王陈叔明(陈后主的弟弟)第11世孙陈阔(字伯宣)举家迁居江州齐集里,合族同居上百年。陈阔的孙子陈旺于832年因官置产于德安县长乐里永清村,成为江州义门陈的肇基始祖。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义门陈由此而来。义门陈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传家,敬睦家邻,家风懿范,厚古照今。传说义门家族养了100条狗,所有狗都在同一处食槽进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唐大顺初年(890年),义门族人渐多,第三代族长陈崇撰写《义门家法33条》垂示子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完整家法家规。这套以儒家规范为基础的家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忠、恕、孝、悌的思想,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总共推荐了一百多个家族,义门陈就在列。为了解决子孙读书问题,早在家族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义门曾先后创办了“书屋”和“书堂”两级学校。初级的叫书屋(相当于小学和初中),高级的叫东佳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私家招徒授业书院之一。书院有数千卷图书,“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还有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所藏书帖,“号称天下第一”。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40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在义门村,“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义门族人聚族合炊,吃“大锅饭”,办“大食堂”,“大集体”劳动,财产共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创造了现实版的桃花源,比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还要早600多年。1063年,义门陈家族已在江州定居三百余年,人口达到3900多口,田产300多处,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裂痕,比如家族经济困难、小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朝廷统治等。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以“义门陈孝义传家,分析各地教化天下”的理由,将义门陈分析至全国各地。根据宋仁宗的御赐编号,义门陈家族财产列为291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即使分析各地,义门陈的家风依然影响着后人不断前进,建功立业。据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九、古建大家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260余年间主持皇家建筑雷姓世家的誉称。他们是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走出的建筑家族。雷发达是公认的“样式雷”家族的创始人,从小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具有家学渊源,祖父、父亲均是当地有名的木工。清廷初立时,因农民起义,皇宫尽毁,向全国征集工匠。雷发达因艺征召。他奇思妙想,技艺超群。为将建筑构思送皇上御览,创造了立体模型,因需要熨烫,被称为“烫样”,烫样里面的构件可随时调换。他谦和待人,善于合作,得到了工部长官的信任和工友们的爱戴,被任命为工部营造所长班。“样式雷”的作品非常多,包括紫禁城(故宫)、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万春园、畅春园,天坛、清东陵、西陵、景山等,几乎包括了清朝所有的皇家宫殿、园林,坛庙、陵寝,还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及御道、河堤。其中北京紫禁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共有31项世界文化遗产,“样式雷”占到了约五分之一,可以说无人能比。紫禁城是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样式雷”家族倾注毕生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家族之最,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确可称之为“永修八代‘样式雷’,中国半部古建史”。200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样式雷图档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续。样式雷图档是指雷氏家族制作的建筑图样、烫样、工程做法及相关文献。“样式雷”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世代不坠的“诚德家风”。主要有四条:一是尊师重教,团结合作;二是技艺超群,大胆创新;三是接续传承,精益求精;四是诚实做人,不贪不吝。

十、文化世家陈门五杰

义宁陈门是近代修水望族,一家四代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人并称为“陈门五杰”,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陈宝箴(1831-1900),字相真,号右铭,官至湖南巡抚。在湖南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开设时务学堂,办矿务,出刊《湘学报》,整顿吏治,革除旧习,启用和向上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时,他在湖南首先响应,成为全国诸省中之佼佼者。百日维新失败后被革职,年终携家属和夫人灵柩离湘回江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微疾而终,葬新建西山。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晚年自号散原,陈宝箴长子,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因淡于名利,未实际就职,在京城与许多维新志士游学论事,立志革新朝政。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时,佐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四公子”,变法失败后革职,从此不再问政,终身不仕。他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对日寇的利诱拉拢,概不理睬。同年九月间,寓居北平西城姚家胡同的陈三立气愤病发,誓不服药,绝食五日而死。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又以篆刻、书法、诗文兼长。他最长于山水画,但其他如花卉、虫、鸟、人物等,也都有很高造诣。师曾与齐白石、鲁迅友谊密切,极受齐白石、鲁迅推崇。师曾生平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研究》《槐堂诗钞》《染仓宝印存》等。陈寅恪(1890—1969),三立三子,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大学教授,曾留学德、瑞、法、美等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京燕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通晓英、法、俄、日、德等11国14种文字。其著作举其大者有9种,《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及《塞柳堂集》《陈寅恪诗存》《陈寅恪文集》等,被史学界称为“一代宗师”。陈封怀(1900—1993),陈衡恪次子。1922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农科,1927年,毕业东南大学生物系。1934—1936年,留学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归国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所著《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学院资讯

义门陈文献集之二:百篇经典,震撼传承,智慧之光

2024-3-8 17:08:03

资讯

登德安义门陈故里新景鼓楼赋

2024-3-9 11:04: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