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有座山

陵川有座山,

山下有个村,

村中有道美景,

还有一段遥远的历史……

小龙山传奇

陵川县潞城镇义门村旁有座山,叫“锦屏山”。但是在很古的时候叫“小龙山”。

“小龙山”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之山。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在漆黑的夜晚天上无星时锦屏山上却有星星闪砾,而且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飘忽不定。后来有一天,人们竟又发现锦屏山上出了一轮“月亮”,银盘大小,散着清光。一座山上又是月亮照又是星星闪,这让人们觉得很是奇怪。许多好事的都到山上去找,却无论找不到缘由。后来这消息就传到了一南蛮人耳中。这南蛮人很是聪明,他们马上把锦屏山的怪事和京城失窃之事联系起来。原来不久前皇宫被盗,许多皇室宝藏被掠,其中就有几颗夜明珠。于是南蛮人远途赶来住进了义门村,白天行乞要饭,夜静后就悄悄潜入山上寻找。无奈这大盗是将夜明珠分别藏在山上的崖壁石缝中的,只有在漆黑之夜,还得在特定位置才能看到。况且夜明珠都是有灵性的宝物,自有隐藏之术和现世之道。南蛮人即使在下边看见哪里发亮,等上了山却黑漆漆一片什么也找不到。突然有天晚上南蛮人发现锦屏山出了“月亮”,而且就在二梯栈上。南蛮人在黑暗中死死记下这个地点,然后悄悄地向山上摸去。摸黑爬过了二梯栈,果然在石缝中看到了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他屏住呼吸,开始用手扣周边的淤土。但就在这时,突然一声霹雳,天空电闪雷鸣,随之暴雨倾盆,一条小龙从天飞来直奔这颗夜明珠。南蛮人当即被吓死,滚落山崖。小龙则潜入山中,死死守住这颗夜明珠。小龙潜入的地方就是现在锦屏山上的石龙洞,洞顶看到的龙鳞状圆石就是小龙龙体。这夜明珠也借助龙力深深嵌进了洞壁。只是偶尔显异象发出月光。山上的其它夜明珠依旧隐藏在不同的崖缝中,时不时还会闪出神秘的幽光。而那南蛮人摔下崖的地方长起了一株树。据说这棵树从小就是空心的,至今仍干内空空,村童可钻上钻下,但却频发绿枝。据传,它的心已被当年小龙抓走。当地百姓讲,这是警示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得!

如果说这只是个传说的话,义门遗址的发现却是一个铁打的事实。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义门遗址”。义门遗址位于义门村东500米处,北起神掌山底,西达子望山山脚,南以乡村公路为界,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300米,分布面积约9万平方米。断崖上可见文化堆积层长约20米,厚约0.6米,地表采集有鬲足、罐、盆等陶器残片和石刃等。据采集标本分析,该遗址时代为夏至商代,为研究晋东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

锦屏朝霞

“小龙山”后来改称“锦屏山”。锦屏山是一座充满文化韵味之山。

说锦屏山,自然要说到义门村的一些自然景象。在陵川旧志《山川》《古迹》中,这个并不大的义门村,有几处自然景象多次被提及,即:一座山,一条河,一片石,一个池。

一座山。志载:“锦屏山,邑南二里,山多芍药,翠嶂如屏”。义门村北的锦屏山,由西蜿蜒向东,山南半壁千嶂壁立,状如石屏。山顶苍郁的松柏、崖岩节理间翠绿的野草、崖壁间天然形成的二梯栈及二梯栈上的各种古建筑,将石屏装扮成锦锈画屏一般,锦屏山之名由此而来。

一条河。村南一条季节性大河经村东礼义门至村中向南拐注入河下。史志称“是河发源于县治东北尧庄村,俗名呼为东大河。渐流而下,自大回、石掌、九光曲流而转于南,从白山掌过路(潞)城,次义门,水势至此更远且大。顺流从洪河头、郊底村折入圪塔里并桑家坪山平入于柏崖、杖(丈)河以及东西尧(瑶)泉,穿九仙台而向西南,则入于凤台县夹山沟矣。”这段记载关键的是一句:“次义门,水势至此更远且大”,水势的“远且大”才造就了其后谈到的其它奇异之景。

一片石。到义门村南,河道拐弯,河床逐级下跌,此时便出现了一片特殊的层层石板,史书载:“上有大石盘数层,遇大河下,则水击石而有声,其声鞺鞳如石钟然,此即旧志之所谓‘濯浪石’也”。可以想见,大河逐浪,泥沙滚滚,跌落、撞击在不同层面、不同形状且逐级下跌的或空或实的石板之上,鞺鞳有声,舒卷有形,该是何等壮观!若与一般,史者何专记于史?

一个池。河水在此拍石翻浪之后顺河而下,是闻名的“虾蟆池”。旧志记:“虾蟆池,在邑南义门村锦屏山下”。虾蟆池的奇异在于其同村北锦屏山的关系。雨过天晴,水落河静,虾蟆池的水清澈照人。每逢旭日东升时,霞光直射石屏,锦秀石屏即会反映在虾蟆池内,山映其中,色彩斑烂,随波荡漾,美丽悦目,形成了陵川著名一景——“锦屏朝霞”,自古传承至今。可惜的是如今虾蟆池已被泥流淤埋,盛景不存。

义门猜想

锦屏山矗立村北,形成了背风向阳的“北崖湾”,义门村就座落在这北崖湾中。

这个村子为什么叫“义门”?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称作“义门”和称作其它什么什么庄、什么什么村是不一样的。所谓“义门”,是皇帝朝廷对按照儒家思想熏陶、累世同居共爨的大家族的赐封。从宋代到明朝,“义门”的涌现成为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现象。查阅资料,我国现存地名中有许许多多的“义门”,如浙江嵊州崇仁的义门、江西德安东桥的义门、陕西蒲城上王乡的义门、安徽泾县万村的义门,还有洪州(今南昌)义门、苏州义门、山东泰州义门、湖南岳州义门、番阳义门、象山义门等等。

提及“义门”,必然要讲到宗族。因为“累世同居共爨”是“义门”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这种大家庭,有的世代较少,有的则世代较多,甚至累世同居超过五代,实际上成为宗族。

“累世同居共爨”的家庭是作为“异居析产”的对立物存在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异居析产”是普遍现象,相比之下,“累世同居共爨”属于特殊情况,因此,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大家族被引为社会的楷模,同时深得朝廷青睐。清朝学者赵翼作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代表人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南史》有13人,《北史》有12人,新旧《唐书》有38人,《宋史》有50人,《元史》有5人,《明史》有26人。从上述数据来看,“义门”现象最为盛行的当属宋朝,这与程朱理学的盛行应该有着直接的关系。

“义门”既然和宗族有关,因而讲起“义门”很必然地要连带姓氏,如浦江义门陈、苏州义门范、泰州义门张等。

查阅手头有限资料,没有发现陵川“义门”的记载,甚至连坊间口传都没有。但陵川的义门在宋时还真有这么一个名门望族,这就是“义门都氏”。没有资料显示都氏当年是否累世同居共爨,更没有遗存至今的府弟门宅。但从现有资料看,都氏也确有封为“义门”的可能。

据从史志及墓碑中不完全摘记,都氏名望人氏主要有:

都唐,唐代陵川人,于咸通年中进士。

都贶,字君锡,北宋陵川人,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后不愿做官,隐居义门锦屏山中,结芍药会。

都嘉猷,都贶侄,以明经出身中进士,初任信德县令,后转任南京路兵马都总管,又升任天水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

都向,北宋陵川人,都贶之弟,哲宗时得中进士,学问广博,精通医学,徽宗政和年间,官拜宣议郎,掌管太医院,医术著名于世。

仅北宋,都家都贶、都向及其侄子都嘉猷三人为进士。都贶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都向,官至拜宣议郎,掌管太医院;其侄都嘉猷官至南京路兵马都总管,又升任天水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

至后金代又有都瓘金皇统年中进士,明代又有都永思中进士,任新乡令,并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修《陵川县志》编纂者并作序。这是后话,自不可作为考察其宋时是否封为“义门”的依据。但仅从宋时状况也可称为显赫于世的名门望族。

都氏的家族有多大,其祖莹也是一个佐证。都氏祖莹在义门村西南一个叫做“西坡上”的地方,据村中老人口传,都家的坟地从西坡上一直延伸至崇文镇的石字岭界,而义门村至石字岭村距离为10华里。如果这并无确指,仅仅是传说的话,还有一段史实应该更可信。

据《陵川都氏族谱序》中记载,明朝的时候,都永思(明代新乡令)不满20岁时随父亲到义门锦屏山祖茔祭扫,见八块蛟龙大碑,还有四块破损石碑。因代远年湮,字迹模糊不能全部辨认,只能依稀辨清朝代、官衔。后来将这些文字抄录到衣服上,拿回家里与地方志一一对证,才了解到这些石碑记载的是宋代和金代的先祖名讳、职务,其中宋代有:敕赠金紫光禄大夫都道宁、朝请大夫转梓州转运使都贶、光禄寺卿掌太医院都嘉猷、丁酉科举人都大荣,金代有:皇统中进士都瓘等。而清乾隆《陵川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也载:都贶,字君锡。……墓在义门,石羊虎犹存。有蛟龙大碑,有石羊虎,又记有历代如此显赫人物,想必都氏当年定然辉煌一方。

史上凡封为“义门”的一般都要建一标志性的“义门”,如安徽省泾县的万村。《泾县志·古迹》载:“唐万氏义门,在震山乡,册府元龟,唐太和六年,观摩使沈传师奏,泾县万晏自高祖万至仲芳五代同居,旌表起门。”义门,两层,底层为通道,上层为马楼;门楼呈凹字形,大门正面上方有“义门”两字大理石门额,大门的两边是围墙,下部用大石块砌成,上部砖砌后再用磨光花砖贴面。整个建筑做工精细,而别特色,现其主体建筑尚存。而陵川义门也建有一门,位于村东边入口,面东,中间三楹为上下两层,底层中为通道,上层为倒坐戏楼,其南连建两间为三层,第三层为亭楼式,民间称为状元楼。靠北则建有“碧霞庙”,坐北向南,东厢房与义门阁一线,庙门开在义门阁内。通道上门额石刻三字“礼义门”。通道由大石砌成。从这门的建筑格局来看,和安徽省泾县义门基本相仿。

宗族、名人、坟莹、礼义门,这些要素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对“义门”这个村名有了某种猜想,对义门这个村庄的历史重先审视。

都贶隐居

说到义门都氏,这就说到了义门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都贶隐居。也正因为都贶隐居才为锦屏山凭添了厚重的文化,使之成为当地一座名山。

都贶隐居的事是记入正史的。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三《山川》载:“锦屏山,在县南二十里。山形似屏,霞彩标映。产芍药。宋元丰间,都君锡栖此,邑令吕由庚偕文人高子美、谷汉臣入山访之,为芍药会焉”。卷一百四十六之《隐逸》载:“都贶,陵川人。博览经籍。隐邑南锦屏山,令吕由庚荐,不起。一时名人谷汉臣、高子美辈,尝就访焉”。

都贶,字君锡,北宋时期陵川人,博览经籍,长于史学,以明经得中进士。宋哲宗时,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每当朝贺,宋哲宗经常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也常引经据典予以对答,而且多为哲宗采纳。后官拜梓州转运使,提辖西川45州,政绩多著。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又崇奉熙宁新政。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祐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苏辙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黄庭坚、程颐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都贶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即元祐党),并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元祐党人碑”,竖于端礼门外。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后来,更增“元祐党人”为三百零九人。蔡京手书姓名,发各州县,仿京师立碑“扬恶”。徽宗崇宁三年(1104),都贶被列入党人而降授承议郎,权发遣坊州(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上城坊州),再贬监抚州酒税。此后五年,都贶复朝散郎。与此同时的诸多朝中名士以及文坛精英也被贬被逐,许多著作书籍也被焚毁。

受此朝海浪波,都贶不忍再视政界诡谲,毅然脱下官服,隐居老家义门锦屏山中。

这里有一个情况需要提起。据史书载,左司都贶佞佛,为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五灯会元》卷十八载有左司都贶居士和圆通禅师的一段对话,颇显其佛性所悟。清代徐昌治编辑《高僧摘要》四卷,按照道高、法高、品高、化高四类将历代高僧事迹摘要叙述。共辑道高自东汉至清42人,法高自晋至清43人,品高自晋至清47人,化高自东汉至清41人。有趣的是,都贶仅为居士,并非高僧,但却作为唯一居士而和东汉摄摩腾、隋志超、唐玄奘等42名高僧而记入道高卷。可见都贶佛法造诣和在佛教界的地位。这里提起都贶佞佛,是想增强一下对近千年前这个人物另一方面的了解,同时也想猜测都贶隐居除了社会原因外是否与其以佛的理论看待时事有关,同时也为了解都贶隐居后的生活提供一些线索。

永远的锦屏山

关于都贶隐居锦屏山后的生活,清雍正《山西通志》只记了廖廖几字:“隐邑南锦屏山。令吕由庚荐,不起。一时名人谷汉臣、高子美辈,尝就访焉。”“宋元丰间,都君锡栖此。邑令吕由庚偕文人高子美、谷汉臣入山访之,为芍药会焉”。清乾隆《陵川县志》也仅载:“邑令吕由庚牵率名流,结芍药会”。“邑令吕由庚偕名流高子美、谷汉臣入山访之,为芍药会”。“迁居锦屏山中,为芍药会,与一时名人谷汉臣、高子美辈往来山中,咏歌自得。后屡荐不起”。

尽管记述简略,但从这简短的文字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出些许信息。一个曾经的朝廷高官来到锦屏山隐居是一件大事,势必惊动地方官僚。更何况他是一个“政绩多著”、声名显赫的官。都贶本身就是进士,博览经籍,文采出众。在朝时又与司马光、苏辙、苏轼、黄庭坚、程颐等同朝为僚,贬坊州、抚州后又与诸多文人相交,势必引来一批文人深山相会,咏歌自得,这便生出了“芍药会”,其“门前常是聚蹄轮”也是必然。县令吕由庚是原殿中侍御史吕诲之子,颇有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但吕由庚荐都贶决不是通过其父,因为吕诲于1017年早已逝世。那么县令屡荐就只能解释为被都贶之人品、官品、文品、才品所动。而都贶“屡荐不出”,却使我们真正看出了都贶之骨气节操。

我登上了锦屏山,很想从这里找到近千年前那个名人的踪迹。

义门村西庙旁有一个青石垒筑的简易小门,历经多少风雨后仍顽强地站立着。小门而入,可见级级台阶。寻级而上,即达小巧灵珑的西文昌庙。西殿残存,山门、东殿、正殿已毁,但根基仍依然完好,整齐如初。正殿靠壁崖而建,屋顶虽已不存,但可见其屋梁架桁镶嵌在崖壁上的石壕石孔。正殿屋脊与身后二梯栈等高。从小庙后门稍登即达二梯栈。二梯栈是天然形成的台坎,栈道宽处不足五尺,窄处仅步余。沿崖边均用方石补与栈平,营造出一定的栈上地平空间。刚入栈道,便见一通古碑屹立,两面镌文。虽经风雨剥蚀,但仍碑面平整,字迹多能辨认。沿二梯栈东行,依序可见××亭、长春台、石龙洞、月亮洞、东文昌庙等遗址和砖石建筑,想必当年这些悬挂在崖壁上的建筑一定雕梁画栋,异彩纷纷。这些建筑是否始创于都贶隐居不得而知,但某些遗址则可初步推断为与此有关,如长春台。长春台位于二梯栈中部。嶂石间形成天然台坎,台阔丈余,向阳背风。台上方崖壁石刻“长春台”三字,两边有石刻楹联:才□天地阔,无事日月长。据传,长春台盛一碗水,寒冬不结冰。如清凉席。清凉席位于锦屏山脊略偏北,有一天然石板,平整无裂,石大如席。因位于山上通风处,又有树荫而罩,夏日席地而卧,清凉异常。旁石壁上镌“清凉席”三字。传都贶隐居时常在此度夏。最使人眼睛一亮的是崖壁上的诗文石刻,至少有十五六题,有宋时县令吕由庚、明时县令李浒等诗文,也可见吕由庚携名士谷汉臣、高子美访都贶之记录,大多字迹清晰可辨。而明代进士李萃秀留在壁上的则是未刻墨迹,如属真迹,实为珍贵。这些诗文不仅文采夺目,而且隐藏了千年前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时事,使锦屏山饱含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我走在锦屏山的二梯栈上,俯视着山下的义门村,努力勾画着一幅宋时的义门图画,想着这永远的锦屏山。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东佳书院“兴贤夜诵”活动

2023-10-18 13:46:23

资讯

人文载千古,情义塑德安

2023-10-20 13:39: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