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祖祠风韵犹存

 在梅州,有许许多多的围龙屋,有的小巧精致古色古香,有的气势恢宏可住上千人,有的中西合璧精美华丽,更多的则是一些普普通通却寄托了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老祖祠,他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下,顽强地矗立在田野之上或高楼之中,是那个人们还回得去的故乡,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世界客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

  梅县区古塘坪,有一座始建于1555年的陈氏祖祠,当地人称其为“大屋垮”,历经几十载艰辛建造,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随着新城的建设,房屋周围建起了林立的高楼,房子里的人们也陆续搬离住进了电梯房,而它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逢年过节,这里便有了久违的热闹。●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从何而来

  源起江州义门陈后迁至广东

  “进来喝茶!先看看我们的族谱,这是我们花了心思去做的。”一走进大屋垮,古塘坪西山大屋垮理事会会长陈国标就拿出了陈氏族谱介绍了起来,他说,要了解这座老房子,得先了解建房子的人。

  据了解,梅县区、梅江区陈氏绝大多数由闽入粤而来,而且基本上都是汀州陈氏始祖陈魁后裔,散居31个乡镇186个村。

  在大屋垮的上堂挂着一张照片,是纪录片《走进义门陈》开拍时的大合影,陈氏大屋垮也派了代表前去,因为“义门陈”是他们家族的源头。

  据义门陈族谱记载,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义门陈屡次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的匾额;997年,宋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

  1062年,义门陈氏的发展已历时300余年,全家3700余口人,田庄有300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朝廷开始害怕其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义门陈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为大小291庄,迁至全国各地。

  拆分后的陈氏家族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从现在的省份看,人口分流至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四川等16个省125个县(市、区)。

  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以“义门”为荣,其门往往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从江西分拆出来的陈氏族人就有大屋垮的陈氏祖先,他们从义门迁至福建。据江西清光绪年编《光耀谱》记,宋末陈万顷(汀州始祖魁公之后)迁居福建石壁,万顷曾孙陈豪生二子:长中旺、次中兴。中旺之子德兴生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登元进士,诰授中顺大夫,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福建宁化迁居嘉应州西山(即今梅县区程江镇西山村),为梅县古塘坪陈氏开基祖。

  陈德兴裔孙除分徙梅县各处外,还有迁至兴宁、蕉岭、平远、大埔、五华、惠阳、河源、和平、罗定、饶平和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陈德兴及后裔在古塘坪开基,这座大屋垮是我们的陈氏总祠,我们还有几个分祠,就在这附近,人丁兴旺。”陈国标喝了一口茶笑着说,梅县富商陈济轩也算是从他们这里走出去的。

  陈济轩(1878—1969年),是民国时期梅州声名显赫的富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梅城金融汇兑业崛起,陈济轩在梅城中山街开设陈富源汇兑庄,兼营洋纱、布匹等业。

  经过多年锐意经营,陈济轩的业务得到很大发展,先后在国外的新加坡、雅加达,以及香港、汕头、兴宁等地开设汇兑分支机构,抗日战争前夕和初期,每年都延揽大批侨汇,成为当时梅县的富商和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氏族谱的前面几页,介绍的就是从大屋垮走出去的一些人物,合上厚厚的族谱,陈国标带记者开始逛这座老房子,并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精彩故事,虽然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但经过族人的修缮,房子保存还算完好,干净整洁。

  工艺精巧

  天井无出水口却水满不溢

  从地图上看大屋垮的方位,坐西向东南,背靠梅县区梅花山,面向梅江河。“据老人讲,这里体现‘醉翁靠椅’的意思,寄托了老祖宗建房子时的美好向往。”陈国标说。

  来到大屋垮门前,见一半圆形大池塘,宽阔的禾坪两边矗立着象征祖屋荣耀的楣杆石。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上、中、下三大厅堂。

  大屋垮是个典形的客家建筑,三堂六横二围龙屋,共180余间房,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有池塘、禾坪、楣杆石、照壁等,池塘面积有三四亩之大,与整座围龙屋遥相呼应,磅礴大气。2012年,陈氏大屋垮被梅州市政府评为“梅州客家古民居”。

  这座房子的上堂天井有一个神奇之处,约10平方米的天井四周均不见有出水口,但从来不会因下雨水满而溢出来。“最满的时候就到这里,差一点点就溢出来。”陈国标说,其中的原理没有人知道,他们只能惊叹古人的建筑工艺之精妙。

  就在这样大的房子里,陈氏家族开枝散叶,大屋垮逐渐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于是,从这座房子走出去的人在附近建了陈氏分祠,他们大多也是百年老屋,保存完好,经过修缮,成为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的独特风景。

  离大屋垮不远的地方,从大屋垮走出去的后人陈济轩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房屋——济济楼。

  济济楼兴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拥有三堂六横的两层楼房、20个厅堂、235间房屋、18个天井,融合了客家建筑的规制和西方建筑技术,耗时10年而成。

  济济楼屋宇使用高大的石柱和水泥柱,条石或水泥门窗,天井用条石镶边,厅堂用红砖铺地,雕梁画栋,显得雄伟而高雅,传统而清新。

  现在的济济楼,主人已经远居海外,房子以委托管理的方式作为民间博物馆而存在。它的繁华见证了一个家族在当年的侨乡,依托侨汇成为梅县最大的金融企业的辉煌。

  济济楼这座20世纪30年代的客侨建筑屹立至今,并未因“古、旧、陈”而被城市化的进程淹没,一方面因其客家围屋的特色、雕梁画栋的气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的活化使用。

  2007年,梅县民间收藏爱好者邓培元为更好发挥济济楼文化价值和保护古宅的角度出发,与济济楼后裔达成协议,把自己20多年精心收藏的藏品,移到济济楼免费展出。同年,济济楼申请为梅县客家博览中心、梅县民间收藏协会的办公场所,成为当时梅州地区面积最大的私人客家文物展览馆。

  留住乡愁

  各类民俗活动精彩纷呈

  拥有180余间房的大屋垮,曾经居住过几百人,如今,房屋的后代已经搬出老屋,住进了附近的高楼,但逢年过节,这里依然是最热闹的地方。

  “春节我们在这里祭祖,厅堂摆满了果品,挤满了人;元宵节,我们在这里吃饭,最多的时候摆了150多张桌,吃完晚饭,我们有舞龙灯、烧烟架、放烟花、赏灯……”陈国标聊起这座房子里的民俗活动时,眼神里闪着光,满脸笑意,仿佛热闹就在昨天。

  陈氏大屋垮是陈氏的祠堂,记录着这一家族的根脉、传统、业绩,是本族同宗祭祀先祖、祈福的场所,亦是举办各类传统节日活动的平台。

  “烧烟架”是梅州的民俗活动之一,也称“烧火树”。“烟架”高达十余米,有11架不同层次的烟花景观,能自下而上有序地燃放表演。顷刻间,小龙落地生、花篮成双对、落地生银花、大船丰收归、鲤鱼带子游、喜联呈吉祥、花篮串串艳、万箭穿云霄、珠灯成双对、圆盘开好花、花好月又圆等奇景不断出现。

  据清代梅城诗人张芝田在《梅州竹枝词》中写道:“天真不夜说张家,玉友金昆乐事赊。弦管四筵灯万盏,酒阑团坐看攒花。”词中的“攒花”指的就是“烧烟架”,虽然写的是梅江区的张家围,但描述的同样是“烧烟架”的盛况。

  与“烧烟架”一样精彩的还有元宵时大屋垮门前绽放的烟花,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写道:“烟火元宵五色腾,茂生工技擅多能。冲天大箭轰天炮,散出琉璃万盏灯。”陈国标回忆:“当时我们的烟花是围绕着这么大的池塘来放置,真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现在,因为禁燃规定,“烧烟架”和烟花没有再举行,依然在大屋垮保留下来的是每年的赏灯。2023年的元宵,8个家庭参加赏灯时在上堂合影留念,喜庆的红灯笼在房梁上高高挂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赏灯”又名“上灯”,本是指在元宵节欣赏花灯,但是由于在客家方言中“丁”与“灯”谐音,加之明清时期梅州人对于家族人丁的传承非常重视,不知从何时起,梅州地区的“赏灯”又有了添丁之意。据民国《梅县要览》记载,客俗元宵有赏灯之习,添新丁者,祖堂上添挂新灯一对,祭祀祖宗以后,主家要发新丁饼,讲究的请亲属吃新丁酒,大张筵宴。

  除了逢年过节人们欢聚于此,平时的大屋垮稍显冷清。在一面墙上,记者留意到贴着各类捐款和支出的明细,有“大屋垮2022学年度各类获奖学生名单”“2023年寿星慰问发放名册”“祖屋2023年基金捐款名单”“理事会2022年度财务收支公报表”等。

  虽然人们不在大屋垮居住了,但大屋垮起到了凝聚陈氏族人力量的作用。“大家都非常踊跃捐款公益事业,大屋垮的基金有60多万元,打算接下来继续修缮这座房子。”程江镇西山村党委书记陈文庆说,他们希望这座房子可以保存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祖先的种种迹印,在后世子孙不经意间甚至生存和生活状态中时隐时现。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传统,那些崇尚“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在陈氏大屋垮,以各种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式流传下来,生生不息。

  相关

  “大屋垮”走出的富商陈济轩

  陈济轩出生于1878年,幼时先后从宿儒陈五琴、陈应三学。经师长之陶冶,学有所成,曾参加县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他在乡设帐授徒。后因其父丧,乃继承父业,弃教从商。

  因梅县是华侨之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梅城金融汇兑业崛起,陈济轩在梅城中山街开设陈富源汇兑庄,兼营洋纱、布匹等业。经过多年的锐意经营,信誉日隆,业务得到很大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雅加达以及香港、汕头、兴宁等地开设汇兑分支机构,抗日战争前夕和初期,每年都延揽大批侨汇,成为当时梅县富商。

  陈济轩生平乐善好施,对家乡各项公益事业乐于支持赞助。1931年春,梅县地方人士倡建梅江桥,他任建桥董事会干事,陈富源商号与陈翼南、侯秀兰、吴增寿等人带头捐资共3100元(毫洋)。他还参与倡建程江桥和扶大铁炉潭桥,独资兴建程江乡西山小学和大竹乡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尤其在1939年潮汕沦陷之后,潮汕地区大批难民涌入梅县,亟须赈济,加上当时梅县又遇严重粮荒,陈济轩多次派人赴粤北的曲江和湖南衡阳等地运购米粮回乡销售,缓解市场粮食紧张状况。同时还捐助施粥款用于赈济灾民。

  1947年秋,陈济轩移居香港。1969年4月24日在香港寓所病逝,终年92岁。

  梅县古塘坪曾建有机场

  大屋垮所在的古塘坪这个地方,曾建过机场。

  梁伯聪先生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有一首竹枝词云:“飞机场筑古塘坪,兴不多时又废耕。空惹敌人凶瞰视,弹投炸击震天惊。”并自注:“彭精一长县时,辟飞机场于扶贵堡古塘坪陈姓楼子墓背及叶半城墓背,抗战期间被日本敌机轰炸厉害,廿六年梁国材长县,奉上宪命废去,于是又填为田亩,收为该地学校公产。”

  1932年,经批准,梅城近郊西厢的古塘坪修建一军用机场,并指派国民党第七师师长李铣及时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负责督建。机场面积600亩,由梅县永安联合建筑公司承建。经过两年多的紧急修建,基本建成主体工程跑道、简易机库、油库。随即由粤空军某飞行队派来3架飞机驻防。

  后来,古塘坪机场的信息被日本侵略者所掌握。1938年日寇在进犯广州之前,于3月15日首次派16架轰炸机轰炸古塘坪机场,投弹24枚,炸毁了机库。4月以后还继续派飞机轰炸机场。

  由于日机的多次轰炸,致使古塘坪一带弹坑累累,其中李屋后面竹林中的一个大弹坑,至20世纪90年代初尚未填平,人们把此地改称“炸弹坑李屋”,以便后人永远记住日寇的侵略罪行。

  古塘坪机场虽然被炸坏,但梅县国民党政府仍担心成为日机的空袭目标,给梅县带来不必要的灾难,于是政府雇工有意加以破坏,允许附近农民开垦为农田。20世纪50年代初,机场被破坏的跑道旧貌尚存,隐约可见,但周围已被开垦种上了农作物。

  (梅县区地方志办公室对此文亦有贡献)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万载、德安主官大力打造乡贤文化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2023-8-3 15:21:38

资讯

宿松县义门陈文化馆一行:湖北、江西之旅

2023-8-4 14:02: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