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传说故事

义门陈传说故事简介

民间文学《义门陈传说》故事数以百计,主要广为流传的有“齐集里、义门井、碎鸽和酒、百犬同槽、谷不生虫、割股救母、接旨分庄、编修犯病、赐粑岭、后生慕义,求拜联师、八王爷微服私访齐集里”等。江州义门陈发祥地齐集里,位于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十二组。狮子镇,东依县城,南邻大岷山,西连新合镇,北毗赛城湖场。

齐集里是义门始祖陈伯宣故居之地。公元731年,陈伯宣迁于此,743年殁于斯,葬屋后凤凰山上。这里传说故事甚多,主要是陈氏以“义”治家,以“义”面对社会,形成了义风正气,是早期乌托邦的雏形。对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义门陈传说故事图片

义门陈传说故事

江州《义门陈传说》故事数以百计,其广为流传的传说主要有“齐集里、义门井、碎鸽和酒、百犬同槽、谷不生虫、割股救母、接旨分庄、编修犯病、赐粑岭、后生慕义,求拜联师、八王爷微服私访齐集里、住刀岭”等,这里选取五则。

一、接 旨 分 庄

“三国演义”中开宗明义地说到“天下大势,一分一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义门陈氏大家庭合居十五代,聚族人三千九百口,朝野上下莫不钦羡。

到了宋仁宗年间,有朝中股肱之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上疏,大意是从朝廷的根本利益出发,应当分而治之。从陈姓的发展来看,田地就那么一些,人口越来越多,发展空间有限。而且,当时在全国还有很多需要开垦的荒地,所以,他们建议让义门陈择地分庄,也使“义”声远播,扩大这一家庭文化的影响。分,对义门陈氏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仁宗很快准奏了,并下旨分庄。

可是,分庄的消息传到义门村,合族上下嚎啕大哭了一场。因为这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生离死别,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集体流放。对于“永不分梨(离)”的义门人来说,感情上又怎能接受呢?但是,哭归哭,分庄是不可抗拒的圣旨,还将有地方官员奉旨临门监护,必须早作准备。陈氏家长召集各地主事进行商量,一是分多少庄,二是去往何方,三是如何去,必须拿出办法来。第一个问题有人提议,把祖堂内的一口火锅吊到义门堂的中堂梁顶上,让它自然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按这个办法操作的结果是:铁锅破成291块,人间至今称兄弟分家为“锅子发拆”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由地方官员送来全国通用“地经”(地图),以及各地行政手本、物产风情介绍,供义门人选择。长房长孙陈亮看着大西南那棕色的土地,高山与峡谷并存,知是个险恶处所,提出让他带着大房人众入黔。至今贵州省有个大方县,原名大房县,陈姓人口就有15万之多。第三房有三个头脑精明、体格健壮的青壮年,名叫吉亚、泰亚和亘亚,提出要去琼州,到海角天涯去发展,当然也很快如愿了。现在的“三亚市”是否与他们有关,也不得而知。

老七分庄到浙江一个不毛之地,那里地势低洼,沼泽很多,乌鸦成群。由于他们辛勤劳作,开始有了片片良田。当地人告诉他们,那些乌鸦是不详之物,一见乌鸦,又是打,又是赶,有句俗话:“白颈项乌鸦开口是祸”。它们飞到哪里,就把灾厄带到哪里,义门陈氏人不相信这些,他们跟乌鸦友好相处,日子久了,使乌鸦变成了一种有情有义的禽鸟。它不再给祥和的大地和重义的人们播撒灾难,而是当人们面临某种危险时才“刮!——刮!——刮!”叫上几声,请你提高警惕,谨慎操作,缓开金口,以免是非。此地名称也就渐渐成了“义乌”。循序择地,依次分出291个居住点,朝廷拨给一部分车马脚力,指日到达各自地点。从此,这个庞大的封建家庭第一次解体。

从公元1063年奉旨分庄时,大家就议定每年清明时节都要派人回乡祭祖,持续几年后,实感路途遥远,耗神费力,于是就在各州府设立回归院,就近聚众,向着义门故地的方向烧香叩头,进行遥祭,并祈求平安。据说,这一风俗在各地义门陈后裔中至今不改,家家门前牌匾上高悬“义门世家”的字祥;一问便知是“齐集里”义门村的子孙。

二、赐 粑 岭

在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十二组有一山埂名曰“刺芭岭(赐粑岭)”,此名已传千余年。

相传义门陈故里齐集里,数百口同炊共爨,敦睦声远、义气萦梁、义风义气,感地动天,朝野皆闻,妇孺皆知。以至感动了与人朝夕相处的护家犬。犬也仿效家人,一犬不至百犬不食。此事传至宋皇太宗耳里,隧派大臣裴愈到齐集里查证。裴亲临齐集里果见此乃实情,回禀太宗。太宗兴致恩准,每年八月十六日令江州浔阳郡德化县衙,送糯米粑一担到齐集里犒慰义犬。意为人过中秋吃粑,次日义犬亦应过节吃粑。送来之糍粑放在护院犬集中地点–库岭,后人将库岭敬为“赐粑岭”。久而久之则演变成“糍粑岭”,时至今日因该地荒芜,杂草聊生,人称“刺芭岭”。

三、后生慕义,求拜联师

八王爷微服私访齐集里

江州义门陈“齐集里”,自唐开元年间,这个山野之村就人才济济。始祖陈伯宣,居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78卷,名闻朝野。宝应元年,陈旺登进士第,敕授承议郎;越三年,陈晓、陈眺同登进士第;兴元元年,陈机以进士及第;后又有陈感、陈青、陈崇、陈昺、陈玟、陈衮、陈勋、陈密,及至五代十国,陈绍、陈琛、陈泳、陈兢、陈昱、陈卓等等同登进士第,代代有陈氏高官扶朝佐政。

宋景回开封后,常在朝官前谈及“齐聚里”义举趣事,满朝官员,无不感慨义门陈人高尚人格品味,深厚文化底蕴及一切皆为义的为人风范。

五、住 刀 岭

九江县狮子镇所在地住岭,原名小竹岭,俗称“住刀岭”。具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何谓“住刀岭”?相传元至正十九年(1359),义门陈后裔陈友谅建都江州(今九江),称汉王镇守一方,百姓称颂。然,元末朱元璋揭竿,向江南各地进发,三军指处,所向披靡。得知朱部杀至江州,陈友谅奋力抗争。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朱元璋部向德化西南狮子山小竹岭逼进时,前哨探子高声向指挥首领禀报:“前三里处是唐僖宗赐封义门陈氏驻地,唐、宋历朝帝封义门陈故址齐集里,是否攻打?”,闻是誉满天下的义门陈氏聚住地齐集里,指挥首领不敢贸然进犯。立即策快马回禀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义门故地”在此,心里暗思:“灭陈为夺天下,灭义门则不妥。亦是对历代帝王之大不尊。遭百姓唾骂,将失信于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朱元璋深之其理。立即传令:“三军不可胡来,立即住刀”。 免遭一场兵刃相见的大劫难,百姓雀跃。为记住朱兵在此“住刀”,百姓将小竹岭改名为“住刀岭”,后减化成“住岭”。此名一直延续至今。

义门陈文化

义门陈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车桥镇,这里青山逶迤,博河环翠,以其山水钟灵毓秀之精气,孕育了一个像谜一般美丽而又神奇并被人们世代传颂的义门陈文化。

一千多年前(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宋敕“晋国公”陈旺因官置产于九江市(古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已是数代和谐同居五十余年不分家。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赐“义门陈氏”匾额。此后,江州义门陈氏受到唐宋两朝七位帝王的旌表,有历史记载的御笔题赠达二十七次之多;明清两代朝庭也有多次颂扬“义门陈”的文史记载。历代名宦、大儒如苏轼、黄庭坚、朱熹、岳飞、欧阳修、陆游、文天祥、晏殊等都先后慕名来游义门陈,并写下了三百余首灿烂的诗篇。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著名教育家——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在义门陈东佳山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民办学院——东佳书院。院内藏书楼藏书甚丰,号称“天下第一藏书楼”。书院中先后培育了三宰相、十八朝官、二十九地方官、五十七进士、八文龙、九才子等各类人才。

义门陈重视教育、崇尚仁义、追求大同、团结和谐。创造了十五代,三千九百余口,历时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作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宋太宗赵光义敕题曰:“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钦差大臣秘阁内侍裴愈奉旨赐书义门陈,见到义门陈“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的农耕规模和崇义尚文的文明景象,欣然泼墨题赠:“天下第一家”。从此,江州义门陈一“天下第一家”成为奇观,流传于世,名扬四方。

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为了抑制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仁宗皇帝对江州义门陈实施大分家,将其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分成大小291庄,散向南北各地,从此结束了义门陈长达332年聚族而居和繁华昌盛的历史。

现存德字义门陈的遗物有食堂遗址、九里殿香炉、宋代陈家石拱桥、明代圣旨牌坊、东佳书院接官厅、东佳手植古松牌、明代进士桂枝杨题石刻对联、东佳书院宋大学士苏东坡题“一字园”“明嘉靖32年奉敕,“义门陈氏敦睦”石敦、宋代义门分庄圣旨、明代义门陈皇榜原物、义门陈开庄始祖陈旺夫妇墓葬坟茔等。

义门陈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无形财富, 流传了大量的发人深思的故事与传说,诸如百犬同槽、击鼓传餐、碎鸽和酒、同炊共饮、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等奇迹,实践了孔圣儒家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理想社会,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九江德安县:开学第一课 文明实践活动精彩纷呈

2023-9-16 10:21:36

资讯

江西德安:新乡贤赋能义门陈文化 助力中华家风文化振兴

2023-9-18 8:44: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