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婆十一子后裔能够重新相聚,就从这张照片开始。2015年5月19日湖南义门陈氏学会成立,这11人是发起人,由于有他们和宗亲们的共同努力,端公裔孙才有今天的发展,他们是联络者,今后陈氏后人將继续前行。
此图为古时沧浪桥。据原清泰都可寿公后裔陈顺祥老人(80岁)回忆说:听父辈们讲述,沧浪桥原名伙散桥,后经三世祖英仲公修建改为沧浪桥。是陈端公年老辞官偕外戚彭濙、常均一路考察至伙散桥上休息议曰:遇大则居,陈居大唐、彭居大田、常居大贤,各自在此落业,购置田产,繁衍生息。
“陈氏沧浪硚”始修于吾三世祖英仲公之手。千余年来几经翻修,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再次翻修至今已有161年的历史。此碑能有缘与家人相见,得益于八世祖团公八子可庆公房端公四十二世孙陈庆多方打听,才知道“陈氏沧浪桥”碑石在现沧浪桥附近,端公四十一世孙陈耀怡家水塘中做跳板洗衣洗物。经陈庆多次与塘主协商同意后,于2019年6月23日将碑石捐给“陈端公联谊总会”,为陈氏家庙增添历史文物以作纪念!
此图为现建苍(沧)浪桥
此图刊载的”清光绪廿一年署”冬月。
此图刊载的”陈公讳端.朝祎、右边宋夫人、左边趙夫人合冢。”
此图刊载的”義門合族。”
此图刊载”古铜钱图案,”寓意陈氏后裔立足天地之间,遵守规矩,四季祥和,财源滾滾,兴旺发达。
此图为清光绪二十一年陈海鵬偕子弟修筑时在墓顶用黄白色鹅卵石刊载的字迹(有的字迹不很清楚了),与谱牒记载年份相吻合,这是一个历史记载。因此,把它记录下来编入美篇、载入族谱。
据金井可槐公后裔陈雨生老人(70岁)回忆说:”一九八八年台湾可槐公裔孙陈金富寻根问祖回长沙金井,发起复修端公墓,于是一行三十余人,由我弟陈金生开一辆大货车到筲箕坡寻找端公墓地,然发現祖墓被盗,有人(这人记不清名字)从墓穴里拿出一个残留的破陶器碗和两个十多公分大的铁环,铁环在墓建好后瘗于墓前两侧。碗底外侧烧有深蓝色”端公墓葬专用”字样。当时有我和儿子陈坚,还有陈刚(十岁),陈星朗看见,同车人均知晓此事“。九一年由陈元良主持复修公墓时,又有浏阳永安镇可寿公后裔陈炯回忆说:”我当时只有十几岁,进墓穴里面参观,发现洞的四面是青砖墙,宽约两米,长有两米多,高只有一米多点,不能直腰。里面只有一个铁球似的东西已生锈,看好像战马项上的铃铛,放在里面没拿,墓顶有字迹”。因此,在二O一七年修墓前先把墓顶上面的一层水泥掀开,所有字迹拍成照片保存了下来。
前者讲述的陶器碗上烧有”端公墓葬专用”字样,由于当时人们不知道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缺乏收蔵意思,现无实物为证,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后者有实物为证,我(陈先富)和陈新华、陈炯均在现场。这些字迹从一八九五年至今(2017.5)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了,现将所拍照片绘制成图编入美篇,相传后世,以饗读者。
此图为清光绪乙未(1895)年,端公祖墓未能照管周密,被何姓修墓越占余基,附近子孙报知,仆等随即上山清址定界,倡建石墓罗围拜台,竖立神道碑,用费五佰余金,其金均属子孙倡捐。附近可作墓庐的田山,均在筲箕坡左右,去价银八佰四十两代为接置。筲箕坡这座山田是端公后裔用银两买来修墓的……。
图为平江淤泥陈氏宗祠,是我蕃椒塅总祠管辖138所祠堂中维一保存下来的老祠堂,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此照片为维修后淤泥陈氏宗祠。
图为八世祖陈团公宗祠 (原青山铺敛田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