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润果州 | 一门二相两状元 陈氏家风传千年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翻开浩瀚史册,一轴人文画卷,在北宋时期徐徐展开。

几乎就在这群星璀璨的同一时期,阆州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氏家族,即左谏议大夫陈省华及他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和陈尧咨(世称“三陈”),创造了“一门二相两状元”的传奇,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官宦家族奇观,陈省华及三子也被称为“陈氏四令公”。

司马光在《陈氏四令公祠堂记》一文中赞誉:“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根据“三陈”的家风故事,演绎出戏剧《状元堂陈母教子》,一直传诵到今天。

一代传奇早已远去,但在陈家三兄弟生活过的南部县、阆中市,“陈母教子”“尧咨善射”“杖坠金鱼”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崇礼苦读功载石窟知淬砺

6月,夏意渐浓,千年古城阆中花木掩映,古韵悠然。几经曲折,才拐进三陈街。

三陈街是一条不长的小街,却有着悠长的历史。阆中市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年间编撰的《保宁府志》记载:“外东门:曰盘龙……曰三陈……”,可见“三陈”街名至少已有500年历史了。相传宋朝时,“三陈”就居住在这条街上。

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员李家驹,就出生在三陈街,对他而言,“三陈”就像是老邻居。原来,陈省华的曾祖父陈翔,唐末时是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书记官,后入川任阆州新井县(县治在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社区)县令。阆州的治所,在今天的阆中古城。正因如此,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就发现陈家在南部县和阆中市都留下了学习和生活的深深印迹。

位于南部县大桥镇的三陈祠。

陈省华娶当地人冯氏为妻,生有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3个儿子。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据明嘉靖《保宁府志》记载:“南岩乃南唐高士安隐居之所,陈尧叟三兄弟读书于此。”可以推断,为了让儿子学有所成,陈省华将儿子送到了大像山的南岩石窟,恳请隐居于此的名士高士安悉心教导。

从三陈街出发,汽车沿大像山盘旋而上,不到半个小时,登上大像山峰顶。峰顶之下有一天然岩洞,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这便是“三陈”攻读之处,如今被称为“读书岩”“状元洞”。

状元洞背倚松林,面临瑞莲池,池中一座石拱桥将斗檐翘角、金色琉璃的紫薇亭相连,有着小桥流水的意趣。站在状元洞前,清风徐来,鸟鸣涛声……仿若时光流转,在清幽的山林间,陈氏三兄弟观天察地,以武练体、以文修身。

三个儿子苦读之际,陈省华也从西水(今阆中西南)县尉,辗转各地为官。当陈省华任济源(今河南济源市)县令后,陈母冯氏才带着三个儿子离开阆州,随陈省华一起赴任。这一年,长子陈尧叟18岁,从此,“三陈”走向另一方天地。

十年苦读圣贤书,一朝登科天下知。次子陈尧佐在公元988年先中进士,接着长子陈尧叟公元989年中状元、季子陈尧咨公元1000年中状元。父子四人同朝辅政,陈尧叟、陈尧佐官至宰相,陈氏一族名满天下。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状元洞瞻仰,或建亭、或题字、或刻碑。如今,状元洞有了将相堂、捧砚亭、读书摩崖石刻等景点。

据考证,“将相堂”三字是苏轼21岁经阆中出川到京城赶考,专程到“状元洞”瞻仰陈氏兄弟时所题。在彼时苏轼的心中,“三陈”只能仰望。

治水安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个家族为何如此文昌鼎盛?这绝不是偶然。

从隋朝而来,科举取仕延续了1300多年,为朝廷选拔了一拨拨栋梁才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在专著《宋代阆州陈氏研究》一书中写道:“陈氏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士族门阀衰落后,由科举考试制度而崛起的一个典型家族”。从“杯酒释兵权”走来的宋朝,为读书人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好风凭借力,陈氏家族由此攀上时代之巅。

如今,“三陈”时代已消弭于历史长河,为何陈氏家族却为老百姓世世代代传颂?这与“三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惠及当世、泽被后人分不开。

翻开明嘉靖《保宁府志》及《阆中县志》,让我们走进“三陈”的时代,一睹陈家三兄弟的“功名簿”。

陈尧叟入仕后,先后在陕西、京西、西川、河北、河东、广西等地察访、赈灾、劝农……所到之处,多有惠政。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陈尧叟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当时,岭南苦热多,百姓求巫治病。陈尧叟组织百姓植树凿井,每隔二三十里建亭供行人休憩饮水,“人免渴死”,并把医书验方刻于石碑,立于驿站,指导百姓用药物治病。宋真宗曾亲为“集验方”作序,令官府印刻,颁发道州各地。

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在陈家可以说业绩最大,尤其是在水利建设方面。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决口,宋真宗紧急把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府,督理河务。陈尧佐到任后,手绘图形,“造木龙(形状像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以杀水势”,并修筑河堤。滑人得复其居:“不可使后人忘我陈公”,号其堤为“陈公堤”。

与兄一样,陈尧咨也善治水,惠利于民。长安地区为盐碱地,没有淡水,知永兴军时,他疏浚龙首渠注入长安城,解决了“地斥卤,无甘泉”的饮水困难。知郓州时,他奏请新凿运河四十里,以导梁山泊积水注河入海,化解了“废民田数万顷”的灾难。

查阅史料,我们很难还原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但现存不多的文字及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却为我们勾勒出勤政爱民、智慧坚毅、躬身力行、恭谨清廉的“三陈”形象。

位于阆中锦屏山状元洞景点的三陈雕塑。

如今,在桂林有“四令公祠堂”、湖州有“尧佐亭”、惠州有“文惠公祠堂”,苏州有“陈尧佐祠堂”……隔着千年,力透纸背的是陈氏父子治国安民的力度与温度;隔着千年,全国各地传颂的是陈氏父子廉明清正的浩然之气,让人心生感动与敬仰。

传家教子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传天下

千百年来,“修身”“齐家”,一直是士大夫的追求,流传下来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无不浸透着“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优良传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流传于南部大桥镇新井社区的传说,让我们有机会回味陈氏家族的严谨家风。

与大多数乡镇相比,大桥镇别无二致。但沿着镇上的大街,左拐进入一条石板铺成的金鱼巷,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的深处。金鱼巷尽头是一座三墩四孔平板石桥——金鱼桥。石桥呈“丁”字形,桥长10多米、宽3米,是一座毫不起眼的乡间石桥。

不过,在当地,这座桥鼎鼎有名,流传着“陈母教子杖坠金鱼”的故事。“三陈”中陈尧咨练得一手好箭法,自称“小由基”(春秋时楚国有个神箭手叫养由基)。据说,他曾用小铜钱为箭靶,一箭穿孔,欧阳修著《卖油翁》说他的射技“当世无双”。

陈尧咨“以此自矜”,母亲冯氏问他:“你掌管那个地方,有什么新政?”他很是得意地说:“荆南那地方啊,官员们往来密切,白天我宴请他们时,每次都用射箭来取乐,大家都很敬佩我。”

“你的父亲教你要报效国家!”说着,冯氏抓起棒子朝陈尧咨打去,将陈尧咨身上代表职级的金鱼配饰打碎了。金鱼坠地,化为了“金鱼桥”。

“金鱼桥”,乃金鱼配饰所化,固然是民间传说。但200多年后,元朝剧作家关汉卿以陈氏一族为原型,演绎的戏剧《状元堂陈母教子》中确有“杖坠金鱼”的情节,起因是儿子收受了“价值千贯”的锦缎,“母亲打得他金鱼坠地”。

陈母教子严厉如此,而父亲陈省华教子也名列家乘。相传陈家有一匹劣马,性情暴烈。一天,陈省华走进马厩,发现马不见了,于是问仆人那匹马去哪儿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时任翰林学士)把马卖给商人了。陈省华马上召来儿子说:“我们家的人都不能驯服这匹马,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紧接着,陈省华命人赶紧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钱退给了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时人称赞陈省华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皆以“陈公(省华)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

今天,地处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市和南部县紧密相连。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三陈”的故事耳熟能详、代代相传,大家都为历史上有这样一家人而自豪。这让人不由得想到陈尧叟的一首诗《妙智洞》:“追忆经行三十年,漫山桃李竞争妍。于食棠棣花成萼,我已童颠射酒船。”那漫山的桃李何尝不是兄弟仨最柔美的故乡记忆。故乡的山,赋予“三陈”治国安邦、造福一方的不懈斗志;轻柔的嘉陵江水给予他们俊逸的才情、清朗的品格。这情思,在人生半百时爬上来,抚慰着游子的心。

人物简介

陈省华(公元939年-公元1006年),字善则。早年为蜀西水县尉(西水县在唐宋时期属阆州管辖),后官至左谏议大夫,育有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子,世称“三陈”。

陈尧叟(公元961年-公元1017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状元,与父同日赐绯衣(古代朝官的红色官服),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卒谥文忠。《全宋诗》录其诗九首。

陈尧佐(公元963年-公元1044年),进士出身,水利专家、工于书法,因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卒谥文惠。

陈尧咨(公元970年-公元1034年),书法家。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状元,工隶书,欧阳修《卖油翁》记载了他善射的故事。笃学能文,官至武信军节度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陈姓家族的历史要详细!

2023-9-11 8:47:03

资讯

公孙衍佩戴齐、燕、赵三国相印是因为陈轸的计谋

2023-9-11 11:45: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