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义门陈文化。
查 威 文/摄
“东皋书屋几岁入学?”“七岁!”近日,在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文化产业园内的非遗展览馆,讲解员刘孟轩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喊出答案。
为迎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车桥镇创新形式,把课堂“搬”进了非遗展览馆。这场主题为“非遗启蒙行·童手传薪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门陈家训传统。
非遗展览馆一楼以“寻根”开篇,从陈氏源起出发,讲到唐宋时聚族而居,受封“义门”,后又分庄,3000余人奉旨迁徙,星散四方。孩子们踮着脚看分庄地图,稚嫩的脸庞紧紧挨在一起。
二楼是非遗展览馆的核心,义门陈“传家宝”在长廊里一字铺开:《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条条款款,清晰可见。
“《家法三十三条》由义门陈第三代家长陈崇撰写,正因为有这些家法,义门陈才能传承十五代人,3000余人聚族而居不分家。”刘孟轩面对着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脑袋,仔细讲解。“看这句‘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以上者作先次’,是说十五至四十岁的青壮年优先用餐。因为他们是主要劳力,最需要体力补充。”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也讲究“按劳分配”。
从探寻家族根脉到品读古籍家训,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让沉睡在书卷中的家训智慧,如春雨般无声滋润孩子们的心灵。立足义门陈文化产业园这一宝贵平台,车桥镇将持续创新形式,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赓续非遗文化书写更温暖、厚重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