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主修的故里宗族通谱

转自:团结报

□ 刘经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闽、广、赣的客家人纷纷向江西义宁州(1914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移民,至嘉道年间,已有100多年,各姓人口大量增加,并且崛起了具有科举功名的乡绅,联支建祠修谱、重建宗族一时蔚成风气。道光年间,怀远(义宁州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各姓建祠修谱已经普及,即使是人数很少的古、冯、连、卓、缪等姓,也都编修了宗谱。

咸丰元年(1851年),对于陈宝箴家族和义宁州客家陈姓,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这一年恩科乡试,义宁州共录取5位,而客家陈姓则高中陈宝箴和陈文凤两个举人。客家陈姓宗族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宝箴、陈文凤主修大成宗谱,积聚多年的能量终于借科举成功的喜庆契机释放出来。

咸丰五年(1855年)春,陈宝箴、陈文凤领衔,开始着手谱局事务。不料五月太平军攻陷义宁,刚刚开始的修谱大事不得不搁置下来。同治元年(1862年),政局稍定,陈文凤、陈宝箴再次领衔主事。两人在谱局一年,“取闽越吴楚赣南及南昌府诸县新旧分编诸谱遍核之”,于同治二年秋季将谱修成。

与嘉庆年间一修谱、道光八年二修谱相比,同治三修谱规模宏大,支脉繁多,共吸纳24个分支,远远超过一修谱、二修谱的范围,成为义宁州客家陈姓首届通谱。以后光绪谱、民九谱、民三十二谱,甚至1994谱都未超出同治谱的范围与体例。

首届通谱的编纂成功,在义宁州陈姓宗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陈姓从家到族、从族到宗构建过程的完结,一个新的同姓宗族联盟诞生。同治通谱把过去分散的小宗整合、凝聚为囊括全州怀远陈姓的大宗族,奠定了望族的基本格局,大大增强了怀远陈姓的凝聚力,大事情玉成大手笔,同治谱在廓清过去各支各自为政的混乱世次的基础上,创制、颁行了全族通用的“谱派诗”:“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规定参加合修的各支各系现在年少和今后出生的子弟,一律按新定“通派”取名。新行派的确立颁布,是联支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同治谱的最大成果之一。这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公孙三代得名的来历。

派号即行辈字号,是宗族内定的人伦秩序,它用文字形式来表示,达到“问名知辈”的效果,以此维持宗族内部尊卑上下等级。乡土社会中辈分代际的人伦秩序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起世”“开辈”是一件很庄严隆重的事。遇事讲究的宗族,还要举办“开辈酒”。从功能用途来看,行辈字号不过是文字符号,有实用价值就行。可是古人与今人不同,古人做事在满足实用的同时,还追求审美,讲究口彩、笔彩。他们把派号写成押韵上口的歌诗,子弟一经背诵,终生难忘。

陈宝箴、陈文凤创作的这首“谱派诗”义理内涵丰厚,文辞音节优美,是义宁各姓中水平最高的“谱派诗”(又称“谱派歌”)之一,反映了陈宝箴、陈文凤的文史底蕴与写作功力。

首句“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往往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周武王得天下后,封夏、商二朝的王族后裔于杞地、宋地;封虞舜之后妫满于陈丰氏部落故地(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氏受姓的尊荣和陈氏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清吴大澂《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作为后来的客家移民,受到土著强宗大族的挤压,要将全州来源不同、支系繁杂的客家陈姓组合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宗族联盟,必须找到一个能让族众认可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源头。在这种势态下,以陈姓的族源纯正、血统高贵作为旗帜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顺便说一句,修水客家方言读“恪”字为古入声ko,并非陈门弟子误传因为老家客家方言读恪为què,所以我们也应读què,以示尊敬,这是以讹传讹的一个“美丽的错误”。陈寅恪名讳的正确读音为kè(克)。

第二句“良家重海邦”,意谓先人受姓之后,名贤魁杰相嬗不绝。陈氏成为海内闻名的世家显族。“良家”既有“清白人家”的常用义,也有“世家”的古典义。

第三句“凤飞占远耀”,“耀”与“曜”音义相通,“曜”之本义为“日光”。全句让人联想“彩凤朝阳”的意象,寓示全族经过这次整合、凝聚,犹如凤鸟涅槃新生,前途光明远大。有趣的是,两位谱派创制人的字号、家史恰都与“凤鸟”有关。陈文凤,号鸣岗,名与字互文见义,陈宝箴祖屋名“凤竹堂”。

第四句“振采复西江”,“振采”一词,仍顺接上句“彩凤”的意象(古汉语“采”“彩”意义相通)。“西江”是“江西”的雅称,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指本族的一世祖魁公出于江西。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有南陈皇室后裔陈伯宣之孙陈旺迁居江西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发展为历史上著名的江州义门陈氏。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庄,有进士曰魁公者,挈眷自江州徙福建汀州,成为客家陈氏一世祖。魁公生五子:崑、崙、嵩、岳、峰,人称“五山”。康、雍、乾时期,“五山”后裔接踵而来,散布于义宁州和与义宁州接壤的邻县山区。这些原本属于赣文化体系的魁公后人,六百多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祖先的发祥地。因此,对怀才振彩的族内优秀子弟而言,重回发祥地,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是文化上的回归,负有振兴已经式微的“义门陈氏”的重任。

几十年后,这首“谱派诗”所预设展望、希冀期许的“良家重海邦”“振采复西江”的目标,竟然都由创制人之一陈宝箴及其后人实现。我国古代有以地望籍贯称呼名人的风气,并延续到近代,人们称呼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时,或在名字前冠以“义宁”二字,或隐去其名直称“义宁”。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他的学术为“义宁之学”,称他的人格思想为“义宁精神”。“义宁陈氏”作为一个家族的徽号,声名远播,深入人心。“良家重海邦”“振采复西江”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永定百家姓之陈姓由来

2022-11-3 13:22:32

资讯

1896年,6岁的陈寅恪,与兄弟姐妹一起在湖南巡抚衙门后花园合影

2022-11-4 8:08: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