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久的宗亲兄弟
河南省唐河县苍台乡陈排湾是一个有着640年移民历史的乡村、一个与十数万陈姓子孙有着血脉亲情、骨肉相连的祖籍地、又是一个在中原厚土上散发着浓重历史幽香的普通村庄。村中的千年古柏树、600年古桑树、一条美丽的大河湾、还有十数块古残社会无声讲述着一个个辛酸、荣辱、迁徙、奋斗、发展的可歌可泣的家族盛衰史。断碑向沉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现代据历代相传和祖碑文记载:陈排湾陈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由江南江宁府上元庄始迁至此,以中国历史和陈姓发展源流考据,此陈姓支系是家族显赫的江州义门陈庄分南京上元庄陈氏之后。也是有记载的出自南京的最早的移民,(与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号令推行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无关。)
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陈胡公满是陈姓得姓始祖。陈胡公第六十二代孙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购田置产,建庄义门。从此,义门陈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织,孝义传家;同居共爨330余年,聚族3900余人,受到历朝旌奖。到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始追赠义门五世先祖为国公爵,并敕建五祖祠祭祀。
为了使家族能够长久发展,持续兴盛,义门陈氏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在家族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曾先后创办两级学校,优先发展教育。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义门陈东佳书院创立于唐龙纪年(公元889年)前,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
纪。发展到宋,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
江州义门陈氏家族的勤奋与努力,历代皇帝的封赐与旌表,文人墨客的造访与歌吟,敕封官秩,蠲免义门陈家沿征杂科徭役。使江州义门陈文化声名大震,播扬四海。到北宋嘉祐年间,经过三百多年的辛勤劳动,发展到空前的巅峰时期。陈氏家族已发展到15代不分家,聚族3900余口,庄田、园林300多处;祖德煌煌,沐烈流光。
为保全义门陈忠孝、节义、信悌之荣誉和名声,为保全宋朝历代皇帝对义门陈氏旌表的面子,为保全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这块活样板,宋嘉祐七年七月(公元1062年),仁宗下诏,劝其义门陈氏家族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派行取名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阁分迁全国各地。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县。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唐河陈排湾始祖即义门陈庄分江宁府(南京)上元庄之后裔。
陈氏祠堂的古碑和历代口传清
晰记述陈排湾始祖陈鼎、陈鼐兄弟
在明洪武二年离开南京老家、离开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著名的鱼米之乡,乘排逆长江水行
驶三千里,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陌
生之地,这一定有着重大的、关乎
着生死存亡的原因。这一年是朱元
红巾军抗击元帝,为陈友谊大战鄱阳湖璋朱氏天下的第二年,元朝政权还
未平定,百废待兴,根本无暇顾及移民、垦荒之事,而有史记载的山西大槐树明初移民是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号令开始的,因此,时间推算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无关。
翻阅史书;元末有朱元璋与红巾军首领大汉陈友谅在鄱阳湖湖口一战的记述,,陈友谅箭中右眼,贯颅身亡,时为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终年四十四岁,据历史评说陈友谅仰仗强大的水兵战舰,轻敌深入,兵败鄱阳湖,成为千古笑谈,(陈友谅资料见二十五史,其父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四友贵、五友仁。)成者王侯败者寇,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南郊建大明天下,友谅妻妾子女避难四乡,无数陈姓贬为胥民驱赶到海上或避难四乡。
陈排湾始祖陈鼎、陈鼐兄弟自南京乘排逆长江西行落地唐州的原因一是:此地水好,唐河为汉水、长江的上游,与祖地江宁府同一水系,甚至于比长江水还清澈,还要甘甜。二是;地好,陈排湾地处河南、湖北两省,新野、唐河、襄阳、枣阳四县交界处,山高黄帝远,政局相对稳定,避开了一些人为的骚扰、动乱。四季分明的气
候变化与原住地基本在一个纬度线上,“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土地肥沃、温暖湿润、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为陈姓繁延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人更好,“陈排湾”原庄名曰“高李叶洼村”,高、李、叶三姓人居多,陈鼎兄弟漂泊三千余里,初到此地,无亲无故,又是远乡人,遭人非议不可避免,但是,村里人容纳了他们,并且肯定在衣食住行,农田耕作诸多方面给予他们很多方便与支持,他们又拥有了土地,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二世祖兄弟三人,到三代四代已经有人口七八十人啦,五代六代就是一百多口的大家族了,迄今陈排湾陈姓后裔已经繁衍至二十七代、人口有十数万之众。
在全国上下掀起的文化寻根、爱国敬祖、继往开来的热潮中,在建设和谐社会、太平盛世的日子里,陈排湾陈姓族人为促进家族和睦、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倡导精神文明,敦促人们遵守礼仪,寻求高尚的精神寄托,教育后人读书奋进,博学识理与时俱进,历经40余年艰苦寻觅、坎坎坷坷进行宗亲联谊、延续血脉亲情,并于2004年清明节,隆重举行了陈排湾陈氏祠堂第四次落成典礼,近千名陈鼎后裔子孙隆重祭拜。河南淮阳陈氏宗亲总会、江西义门陈氏文化研究会、泌阳义门陈、河南郑州、郑州广武陈、信阳固始文史研究院等地的陈氏宗亲研究会来人祭奠,致贺信,祝贺陈姓后人为了弘扬华夏文化、延续中华血脉作出的贡献。陈排湾陈氏宗亲网站也同时开通,以便让更多的陈姓知道始祖源流、让外面的世界更多的了解陈姓历史。
两个相同的陈排湾名字
改变着人们相互交流的方法、方式。陈排湾宗亲网站的开通,很好地为散居在全球各地的陈姓子孙提供了一个寻根问祖、追本求源的交流平台。陈姓子孙在网上寻觅族谱、追问支系源流、急切探寻根脉溯源的心情、表达了一代代舜帝后裔忠孝睦亲的血脉传系,也是在中华文明大文化熏陶下的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点贡献。
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就是快捷、简便、发达的通讯手段时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搜索“陈排湾宗亲网”站的同时,也搜索到了在湖北省黄陂区也有一个叫陈排湾的村子,这相同的两个地名,是巧合、还是有某些说不清的联系哪?经过进一步多次
交流得知湖北省黄陂区陈排湾的始迁祖是“应强公”,查我们唐河陈排湾九代祖也是“应”字辈,也有一个叫“应强公”的。两位先祖所处的年代很接近,都应该是生活在大清康乾盛世年代的人。而且唐河陈排湾因处在大沙河岸边,历年经暴雨冲刷、河水暴涨、致使耕地减少,九至十二
雪莲的父亲和我们合影代人员外出寻求生机、开辟新天地的较多,到湖北襄樊、枣阳、武汉、脉旺做生意的也发展成一个个新的分支。
带着诸多疑问、带着众多陈排湾陈姓宗亲兄弟渴望联宗的强烈心愿,我于2009年8月26日骑自行车顺107国道南下,坎坷风雨一路行程600公里来到荆楚大地追寻远久的宗亲兄弟……
8月29日下午到达武汉,我们陈家雪莲姑娘夫妇和弟弟、弟媳热情接待了我这个素未平生的远方来客,武昌鱼、白云边、血脉亲情比酒酣,她们都是风华正茂、事业有成、生意繁忙的年龄,热衷于亲情的联谊,热衷于寻根求源,可见血脉里流淌的都是陈姓血缘鼻祖舜帝的忠孝基因。雪莲的父亲陈锦章,今年已经是耄耋之年的高龄老人,但是在她们姐弟、弟媳的精心照料下身体依然康健,老人已经是黄陂陈排湾村中年纪最长的。这个抗美援朝的老炮兵班长、这个曾经亲历上甘岭、九·二八战役的老战士,至今对那血流成河、炮弹满天飞的战争场面记忆犹新。谈起陈排湾的来历,老人依稀记得祖辈从江西筷子巷远迁过来的,来这里做生意、开药铺的较多,也可能是生意上往来的需要,这里大多数商家都讲究应酬、讲究排场,老人有理数起村中的字牌;从一世祖“应”起:应、远、昌、国、泰,世、代、齐、文、明,永、保、家、森、克,绍、先、德、育、成共二十世。
第二天,雪莲姐弟和大姐,我们一起来到距武汉市区50公里的陈排湾村。
陈排湾是黄陂区研子岗乡的一个普通村庄,据说在北宋年间,黑面老包
公为惩治一个不孝之子,将其放在大碾盘上碾啦!以此警示后人,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美丽的村庄以后“碾”音念成“研”啦。
A.望四野满目青山碧空净,棉花大豆花生水稻好收成。中秋时分的荆楚大地与中原大地一样都是硕果累累、丰收在望。这里的陈排湾也是一个美丽的村庄。雪莲的本家叔叔是现在的村支书,他介绍说:这里全村有四百多口人.现在外出寻求发展的也不少,刚解放时村中的37户地主因为在外地都置有田产、共产党以来吓得全都跑啦!这村子前面是三座并排的小山头,村子前后各有一条河流,看风水的说:“两条锁集港,文明笔架山。风水好啊!”可能初来这里的先祖也知道这个理,所以、从江西筷子卷迁鄂后,又搬过两个地方,才定居这里至今。以后,这村中还真出了一个国民党中央经济部的官官,(陈启天(1893年—1984年).亦名声翊、国权、春森,笔名翊林、明志。教育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国家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现代新法家主义的开创者。湖北黄陂人。)
巡看这个村子的住房至今还可看到:一排排青龙白虎饰门首,屋脊壶兽金包银丈二青条石铺路,紧凑结实寨墙门。武汉脉排两与唐河脉集两部是江南文门陈的后高千环据说村子在初建设计时,就建有宽敞流利的暗排水沟渠,现在天下大雨、生活排水还是很通畅的。可见当时的先祖们也是通晓规划、建筑、风水、堪舆的。
雪莲的姐姐也放下繁忙的工作随妹妹、弟弟一起回到久别的,自己生长的祖屋、这里的一砖一木、一草一花都是那么熟悉、亲切、留
恋。姐姐说:自己就是在这里生长、上学、生活、劳动的。过去,这个村子家家户户砖瓦相连,门户贯通、和谐共处,就像是一家人。在解放前兵荒马乱、土匪肆虐的时期,因这里建筑设计精巧、坚固严谨,土匪一次也没有攻占过。
姊妹、妹夫四人鸣鞭炮、上供香、燃黄纸,祭拜祖宗。我看到她们虔诚、忠孝的祭祀,联想到陈排湾一定有个忠孝礼义、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的好家风。这一点在见到雪莲的亲叔叔陈福友老人时得到了印证。他说;始祖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的,听说祖上十几代不分家,还有百犬同槽、一狗不至、百犬不食这一说。
话说到这里、才知道他们陈排湾和我们陈排湾同出一源,真可谓天下陈姓出义门,孝义家风德泽陈氏后裔千秋代啊!
两个相同的陈排湾故事
感受到做为义门之后的自豪,带着对先祖无限崇敬、满载着雪莲姐弟的热情厚谊,我又驱车80公里来到武汉西北部的汉川——脉旺,这里有一支从我们老家分迁到的陈姓后裔,2000年12月份脉旺陈姓选代表,依据老家谱上的记述,远赴河南唐河陈排湾寻祖。
脉旺镇因名,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1年),为避汉水冲击,于南北两岸筑布堤后,便有脉北、脉南区分,脉南部分原住户不多,’每日有朝雾笼罩,当地人们迷信认为是脉气旺盛之故,起名脉旺嘴,亦传此地名曰“麦芒嘴”,此名由来,是因古代这里街面狭长,形如麦芒,因而得名。据传清代一周姓天官(丞相)经此吟诗:“细水长流绕秋波,陈排湾分支脉旺墓基图本兴新引动女娇娥,十里长街金光闪,柏枝树上歇桃鹤”。形象地描述了当地景象。脉旺镇清代曾为沔阳县治,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后因县治迁徙,汉水北移;南街逐而与汉水相背,北街被水冲刷逐渐缩小等原因,镇市经济日渐衰落。
查族谱得知始迁脉旺先祖“琇公”是陈排湾二世三门“让公”、十一世“嘉言公”之后。根据当时唐河陈排湾历年经暴雨冲刷、河水暴涨、致使耕地减少,九至十二代人员外出寻求生机、开辟新天地的的情况。到湖北襄樊、枣阳、武汉、脉旺做生意的
也发展成一个个新的分支
来这里之前已经与善言通过电话,我是半懂不懂的听到他那标准的鄂北口音,这一支陈排湾的族人早已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啦。善言的儿子接待了我,他叫胜华,一直在脉旺镇政府镇志办公室工作,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
善言是2000年回陈排湾的代表,他说从晚清的脉旺陈氏坟莹图上知道先祖来自河南唐河,早在民国时期,陈排湾有船只去武汉,行至汉江都要停靠在脉旺,离船上岸,与脉旺族人亲密接触,叙旧痛饮。在民国八年陈排湾第三次修祠堂时,脉旺族人赠送牌匾一块,上书:“祐祈我后人”悬挂在老家祠堂。2000年冬月,族人们热切要求回老家看看、祭拜先祖、联谊族人。去到河南,见到宗亲们,接续上族谱,带回
老家宗亲兄弟的一片热情,脉旺盛姓分外高兴。善言全家看到我带去的陈排湾祠堂建成、网站开通的庆典场面欣喜之情更是无法言表。
胜华领着我爬上高高的汉水堤坝,宽阔的江面、浩荡的江水迎面而来,他说:前面是汉水的大拐弯,水流不定,俗称阎王嘴。先祖就是乘船来到这里,因江水汹涌,风浪险恶、才落地岸边。先祖“琇公”落地成家后,艰苦创业、克勤克俭、逐步发展
演绎出又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故事来。
湖北西北重镇一脉旺
想我陈排湾始祖鼎公明初由江南逆水行排三千里,辛酸血泪求发展,繁衍子孙十数万,后裔子孙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不甘落后、不受屈辱、追求人生最美好的生活的精神基因。陈排湾先祖的故事500多年后在这荆楚大地上又演绎出一个相同的故事来。
义门家风万代传
在我驱车穿行在国道107公路到达湖北广水时,看到路边有家义门招牌的汽车加水站,我下车与店主拉扯起来,原来他们也是江西义门庄分安徽太湖庄、湖北新喻丘
石岭庄、彭泽庄的分支,都是义门宗亲兄弟见面格外的亲切,热情挽留我停一停,为了赶路,我谢绝了他的好意,这时,我看到屋内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硬朗的身躯还端一盆待洗的衣服,店主陈江波告诉我这是他的老母亲,今年也80多岁啦,老人满面红光,神清气爽,我给他们母子照了一张合影。我发善道和善言夫妇、胜华合影现湖北这个地方的地名很有些内容考究,孝昌、孝感、孝子店、孝女坊,这些文化内容和我们义门陈宣扬的忠孝礼义都是千百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结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