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4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重要论述聚焦“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国际旅游名城建设,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作为今后五年内指导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评估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九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时期,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荣获各级文化类奖项11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了“市有八馆一院,县有文图博美四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四级全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启动乡村文化振兴“十个一”行动,推动乡村传统工艺传承振兴。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推进,加强对全市文保单位的抢救性排危或整修维修保护力度,现有国保单位20处,省保单位105处,市(县)保单位380处;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1项,省级非遗名录52项,市级非遗名录177项,县级非遗名录295项。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突显。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完成市县两级文广新旅局机构改革,建立市文旅集团,稳步推进庐山和庐山西海管理体制改革,突破管理瓶颈。文化和旅游产品更加优质丰富,实施“两圈两带”全域旅游战略,做好上下联动、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五篇文章,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研学旅游、夜间旅游、冬季旅游等产品,现有开放经营的景区(点)200多家,国家A级景区55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7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江西省A级乡村旅游点120家,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乡村旅游点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庐山天下悠”品牌建设取得瞩目成绩。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有旅行社114家,其中出境社4家,国内旅行社110家;共有星级旅游饭店4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6家;民宿经营户总量达到200家、精品民宿项目总数达到30余个;建成旅游厕所607座。文化和旅游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九江市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

(二)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九江市仍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没有形成大型、集中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服务,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拥有世界级文化和旅游资源却缺乏有效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较少,多数文化和旅游产品同质老化、展示形式单一、缺乏文化特色、产业融合形式简单,城市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略显滞后,文化和旅游业对全市文旅品牌建设支撑引领不足。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现代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集团;文化和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有效显现,融合化、全域化发展格局未形成。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化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需求,食、宿、游、购、智慧旅游等旅游配套服务缺少优质供给。

二、“十四五”环境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九江市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名城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导致外部发展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从国内看,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疫情促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进入新发展阶段,九江市要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好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释放文化和旅游机制体制改革红利,推动国际旅游名城及旅游强市、文化强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一心两核全域”空间发展布局。同时,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也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总量不大、文旅融合创新动能仍显不足、核心资源辐射带动效应较弱、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缺乏、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与周边省市的竞争中走优势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综合判断,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充分发挥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提升九江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旅游强市、文化强市,全面提升九江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供给力、要素聚集力和品牌影响力,唱响做实“庐山天下悠”品牌,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旅产业创新升级,举全市之力将九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康体等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切实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满意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九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

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和乡村、线上和线下等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推进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与经济社会全局实现系统联动、协同发展。

(五)坚持创新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增强发展质效。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六)坚持铸造精品。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优势,聚合发展势能,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起全域、全时、全景、全业、全民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响“庐山天下悠”总品牌。

三、总体定位

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名城”目标定位,巩固庐山江西旅游龙头地位,唱响“庐山天下悠”主品牌,塑造“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做实庐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庐山西海——世界级康养旅游示范区、九江市——“中四角”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三大品牌,做强庐山、鄱阳湖、长江、浔阳城等世界级山水文化资源。推动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实现高等级景区创建全省首位目标,全面构建“一心两核全域”(一心:中心城区;两核:庐山、庐山西海;全域: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新格局,把九江打造成为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

——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充分发挥九江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通商口岸、英租界界址、“万里茶道”节点城市、“水上瓷器之路”重要埠岸等地理人缘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九江打造成为江西对外文化开放的新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文明互鉴交流新平台。

——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发挥九江名山名川名湖名城汇集的独特优势,立体整合文化山水资源,培育一批以庐山、庐山西海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休闲度假产品,构建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全国一流山江湖海城文化旅居度假地。

——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立足九江是江西唯一通达长江的节点城市,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炼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脉络,强化与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深化“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将九江打造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示范段、全国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区,促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升九江文化软实力。

四、发展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力显著增强。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高质量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全面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鼓励原创,引导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聚焦。旅游演艺项目、文艺演出、赣版影视、图书、报刊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积极推动网络文艺、线上旅游、跨界融合等新兴文旅产品发展。

——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内旅游人次稳步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提高;入境旅游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贡献度稳步增强。恢复九江旅游全省龙头地位,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迈向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创新优势、规模优势的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

——文旅融合产品加快开发。继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创新导入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文旅IP项目,把庐山、庐山西海打造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引导规划创建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九江市文化和旅游业经济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十四五”末规划目标(2025年)

全省排位

主要经济指标

1

旅游接待总人数(亿人次)

1.65

前二

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

60

第一

2

旅游总收入(亿元)

2000

前二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2.5

第一

3

旅游人均消费(元)

1300

前二

主要经济指标

4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500

前三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10%

前二

5

文化和旅游上市企业(含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

4

前二

6

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家)

400

前三

7

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700

前三

经济社会综合贡献

8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

5%

前三

9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

17%

前二

备注:数据按照《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口径测算。

五、总体布局

积极融入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充分考虑九江产业布局、交通体系和客源网络等现状条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全市“一心两核全域”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一心:城市休闲旅游中心区。

以九江中心城区(包括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八里湖新区、赛城湖新区等)为核心。通过资源有机整合、项目招大引强、设施配套完善,做强中心城区文旅消费集聚效应,做精重点文旅项目,将中心城区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产业驱动、全域集散、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九江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区、文旅发展核心增长极、文旅消费示范区。

(二)两核:庐山旅游发展核、庐山西海旅游发展核。

发挥庐山、庐山西海两座5A级景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将世界级资源的产品创新再提升,整合周边优势资源,逐步建成山上山下、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综合型名山以及世界级湖泊旅游度假目的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发展。

(三)全域。

将九江作为一个大景区全域统筹打造,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四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地、非遗“+文旅”活化创新地、山江湖城联动发展典范地、研学旅游品牌高地)。通过引进、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山江湖城联动、观光与体验联动、文化与风景联动,抓点、连线、成面,形成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形成既独立成篇又互补共享的全域新格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筑牢传承红色基因精神高地。

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重点,开展红色文化历史资料、经典事例的征集、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推出一批红色经典出版物和文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谱系。实施红色文化弘扬传播工程,发挥全市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展馆、展厅的作用,做好红色文化展览展示。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红色文化线上展示平台。讲好讲活红色故事,持续深入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红色走读、红色经典进万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持续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广泛组织“四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重要基地。

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工程。

深入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道德模范、“九江好人”等学习宣传和推荐评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景区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场馆参观、非遗体验、参与文物保护等文化活动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导游文化讲解等旅游体验温润人民心灵,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程度。

专栏1 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红色经典出版工程。围绕以“南昌起义”策源地、“秋收起义”主战场之一、赣北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诞生地、共青城垦荒创业、98抗洪精神等主题,推出一批红色精神研究成果,策划并推出一批红色题材的歌曲、影视、戏剧、书籍和主题展陈。

2.红色文化景区提升建设工程。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4A、3A级红色旅游景区。重点推进共青城富华山景区、湖口省第二次党代会旧址、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升级改造、陈展提升。

3.核心价值观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共青城青少年文化场馆、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等一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干部学院、党校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基地。

  4.文明城乡建设工程。九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武宁县、共青城市、湖口县等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好用好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十四五”期间每县(市、区)力争建设10-15所村史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网络文明建设。

二、深化高品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4.创新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坚持“动态管理、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提升效能”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调整充实市级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组织领导、督查、宣传等工作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坚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做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绩效评价机制。

5.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发展,优化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持续深化“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中心城区15分钟阅读圈”建设。构建以市县图书总馆为核心、乡镇分馆(图书室)为骨干、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及校园智能微图书馆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阅读驿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礼堂等公共阅读空间布局,打造“九江寻书”品牌。加快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巩固提高国有文化场馆,积极支持行业文化场馆,引导规范民办文化场馆,注重发展非遗展示馆、乡村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实现国有、民办、行业文化场馆均衡发展。

专栏2 城乡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文化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大力促进庐山市渊明文化艺术中心、濂溪区文化艺术中心、德安县熊十力纪念馆、湖口县长江江豚科普水族馆等一批文化场馆项目提升建设。

2.文化设施短板弱项攻坚工程。重点推进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到2025年末,全面完成县级“三馆”优质达标建设工程,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评估标准,70%以上县(市、区)有一级文化场馆。

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工程。依托城市公园、文旅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场馆、历史街区、A级旅游景区等创新打造一批融互联网服务、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城市书房、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成市工人文化宫、九江银行、兴业银行等点位的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及24小时自助智慧书屋建设。到2025年,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八里湖新区分别建成2家高品质“寻书”城市书房,其他县(市)至少建有1家城市书房;积极推动24小时自助智慧书屋建设。

4.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试点工程。鼓励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础较好的旅游集散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申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探索承担区域游客集散服务、文创中心职能,促进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公服设施的共建共享。

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全面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组建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联盟,加强与区域内外和国内国际演出行业的交流,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服务。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加快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到2025年,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基本完成,所有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有效运行。

7.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运行效能。

以公共文化事业推广、公共文化产业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新业态为抓手,创新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集群示范平台,形成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集群。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综合公共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国民休闲权利。

8.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继续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推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提档升级。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推进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非遗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9.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建设。

以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重点,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争取将广播电视网络打造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的核心承载网络、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基础设施,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提供高宽带、广覆盖的网络连接。建设上下贯通、统一联动、分级负责、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提升“九江文旅”广播影响力,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促进广播电视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效果,加快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创新有线电视收听形式,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

三、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10.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创作。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示范,推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创作。立足于九江精神图谱和本土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的创新和表达,组织开展实施重点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根植人文内涵、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人才培育。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地方戏曲振兴发展,擦亮九江戏曲品牌。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创作演出的长效机制,推动全市艺术创作迈上新台阶。

专栏3 文艺精品生产创作工程

1.实施戏曲振兴工程。采取省市县共建等办法加强本土传统剧种的传承保护繁荣,积极开展对濒危民间传统剧种的传承保护工作,组织小戏、传统戏展演、精品剧目创排、传统戏剧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扩大宁河戏、西河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等剧种扶持力度。

2.建立健全扶持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表演、鼓励演职员多演出、剧场供应布局合理的长效机制。推进艺术精品创作与旅游景点景区演艺项目需求的对接融合。

3.加大对有艺术创作职能文化事业单位的创作业绩考核力度,以“结对传艺,比武竞艺”为重要途径,开展年度剧本新人创作大赛、年度表演新人评选、年度美术新锐评选等活动,发现、选拔和培养艺术精品创作青年人才。持续推动我市县(市、区)艺术创作、各艺术门类均衡发展,全面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4.下大力气抓好国家艺术基金、江西省艺术基金和其他基金资金的申报力度,进一步争取创作扶持。研究制定《九江市文艺精品创作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探索设立九江市文化艺术基金,大力支持九江市优秀文艺创作生产,统筹推进舞台艺术与美术创作、新创作品与复排作品、大型作品与小型作品均衡发展。参加中国艺术节、江西省艺术节等活动。

5.建立完善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定期组织文艺评论研讨活动,提高文艺评论者理论研究水平。

11.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一县一团”建设。探索建立院团共建机制,扶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做大做强本土特色艺术门类。加大濒危剧种传承保护,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推进文艺表演团体与旅游、商务、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动文艺表演团体走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之路,培育发展线上演播等新商业模式。支持在重点全市景点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文艺表演团体演艺集聚区,促进文艺表演团体集群发展。规范乡镇(街道)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业务干部兼任驻村(社区)文化策划师,建立基层服务点。提升美术馆建设水平和画院创作研究能力,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化物业管理,增加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编制。不断适应文化场馆新时代需求,拓展文艺人才引进渠道,引得进、留得住、拔得高文艺人才。

12.推动优秀作品传播推广。

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用心讲述新时代九江故事。优化传播形态,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指导市县加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探索建立媒体融合的技术合作共享机制。加大优秀文艺产品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文艺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推进文艺资源、媒体节目资产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数字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数字阅读产业,建设市级的数字出版发布投送平台和出版资源数据库。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发展。

13.提升文艺创作成果运用实效。

以“年年出新、年年出彩”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寻庐文化”“百姓剧场·雅俗共赏”“七彩九江”“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周”、文化“三下乡”、“文艺红色轻骑兵”巡演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开展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组织及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不断完善低票价、剧场开放日等举措,加强艺术普及,提高居民和游客文化获得感。鼓励各县(市、区)、乡村、街道、社区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集中展示九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成果。

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14.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严格落实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创建工作,按照“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的工作思路,对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城池格局及相关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保护控制和利用开发。持续做好全市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挂牌、保护工作,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城区内新批项目建设管控,疏解历史城区工业、港口、仓储等功能,优化配置文化展览、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15.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

实施文旅资源普查工程。落实好文物安全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做好文物资源空间位置普查、共享与信息发布,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维修、利用水平,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加强对市域范围内革命遗址普查、申报、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和文物执法检查、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及革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狠抓问题隐患整改,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专栏4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1.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程。省市联动,共同组织开展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推进长江文物保护利用。

2.“万里茶道”申遗工程。深挖九江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内涵,协力推动“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取将修水“漫江”“双井”产茶区、姑塘海关旧址、庐山云雾茶产茶区等纳入万里茶道申遗重点区域。

3.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切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展示、连片保护利用、陈列展览、宣传传播、平安守护等工作。对全市革命文物、革命历史遗迹、红色标语、红色博物馆、红色景区进行系统整理,建设全市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和红色标语、抗战文物专题数据库。编印《九江革命遗址遗迹图文集》。积极争取重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补助名单。新增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0处。

4.遗址及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推进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浔阳古城遗址、荞麦岭遗址等保护利用。启动青铜器文物修复项目申报。重点推进紫阳堤维修工程,铜岭铜矿遗址古采矿区I区文物遗存抢险加固保护项目、铜岭铜矿遗址环境整治项目,大胜塔、锁江楼塔、吴城镇建筑文物维修项目,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建筑群-中八路359号建筑本体保护修缮、观音桥预防性保护项目,姑塘海关旧址保护项目。加大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同文书院、能仁寺等文物安全项目建设。

5.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程。以庐山摩崖石刻群、东林寺、马当炮台等文物古迹为代表,积极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四五”期间新增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

6.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推进九江普通古籍、珍本善本、民国文献普查、保护、整理、修复、出版工作。推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单位图书馆珍贵古籍数字化,接入江西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九江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修复中心。

7.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市县两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完善覆盖全市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等级博物馆的安防、消防、防雷、违规建设、巡检五大功能系统,强化智慧消防建设,推动消防设施物联网升级改造;省级以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国有博物馆建立微型消防站,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防设施明显完善。

16.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推进非遗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传承、实践情况留存完整的实物和数据资料。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大对传承人支持力度,探索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加大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力度,扎实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及收徒传艺、技艺培训工作。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大众生活、文旅项目和教育课程。

专栏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1.非遗记录工程。进一步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记录,全面反映非遗相关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

2.非遗项目申报工程。支持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庐山纂刻、永修样式雷、永修磨刀李文化等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各县(市、区)分别出版或整理1套非遗研究成果。

3.非遗保护展示基地建设工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合作,推动非遗馆、传承所(点)、非遗小镇、非遗扶贫工坊等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市级非遗小镇5-10个、建立2-3个省级非遗传承小镇,1-3个县级非遗展示馆(厅)。

4.非遗进景区、进校园工程。到2025年,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至少有1项非遗项目;各县(市、区)编撰非遗教材或读物不少于1本,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少于4次。

5.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通过分类、分项、分区域管理等方式,建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涵盖九江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基地(传习所)、项目资金等数字查阅、数据检索、保护、管理、研究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九江市非遗数字博物馆。搭建“九江非遗直播平台”,打造“非遗网红传承人”。

17.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博物馆体系,加强博物馆场馆建设改造与等级提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品质、类型与功能,促进国有、民办、行业博物馆均衡、健康发展。加强藏品保护、征藏和研究及涉案文物鉴定工作,拓宽文物征集范围和渠道。加强馆藏文物展示利用,每年组织策划一批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以及线上展览和数字体验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博物馆与其他产业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完善文化IP授权机制,鼓励各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动各类博物馆数字资源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文物资源信息,使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专栏6 博物馆建设提升工程

1.馆藏文物征藏保护工程。开展全市文物鉴定定级工作,重点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项目。鼓励公众向博物馆无偿捐赠藏品,落实考古出土文物、执法部门追缴文物移交博物馆,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机构、装备和人才、基地建设。

2.博物馆等级提升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九江市民俗博物馆新馆、共青城市钱学森航天博物馆、九江森林标本博物馆、李杏美术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项目提升建设。推动国有博物馆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争取所有国有博物馆晋升为等级馆。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支持特色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建设,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到2025年,全市一级、二级博物馆新增2-3家。新增国有备案博物馆2-3家、行业博物馆2-3家、非国有博物馆增加2-3家。

3.博物馆融合发展品牌工程。推介5家左右博物馆申报省级博物馆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创新馆校合作机制,推进九江学院长江文明生态博物馆建设。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推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创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

4.博物馆事业机制体制健全工程。出台《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推动全市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健全激励机制,博物馆取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用于藏品征集、事业发展等。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评估机制。

五、健全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

18.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引大扶强,引进一批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企业、知名企业,推动本土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和做强文化和旅游骨干企业、品牌企业,建立文化和旅游重点企业目录。支持大型文旅集团打造旅游产业园,建设旅游产品研发、展示、交易基地。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映山红行动”,支持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推进市属文化和旅游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通过共享资源、生产协作、开放平台、“混改”“联姻”民营企业等方式,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实施“专精特新”文化和旅游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激励和引导更多非公资本和青年创客团队兴办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

专栏7 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程

1.“龙头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综合实力跨入全国旅游企业100强。加快组建庐山旅游发展集团。鼓励各县(市、区)加快成立县级国有文旅公司集团,全市培育2-3家资产规模超30亿元的文化旅游集团,庐山市、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彭泽县、庐山西海等地培育1家以上资产规模超过5亿元的旅游企业。

2.推进“映山红行动”。完善九江市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力推市文旅集团及庐山、庐山西海、武宁县旅游企业上市。支持经营较为稳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类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十四五”期间辅导助推4-6优质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

3.企业培育计划。各县(市、区)至少新增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25家以上,全市新增规上企业400家以上,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独角兽、准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

19.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围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和传统文化艺术,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文化综合体。各县(市、区)适时推进县级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结合实际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支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办文化科技园或创客空间,补齐上下游文化产业链。建立市级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吸引高层次人才入园区创业办企。

专栏8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工程

1.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提升工程。支持九动文化创意产业园、九江翰陶林文化创意园、武宁文创园、千艺267数字文创园、湖口中国鄱阳湖动漫小镇等项目落地或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市创建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2-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达到17-19家。

2.市级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工程。建立市级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围绕文化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引进、培育一批文旅高层次人才服务重点产业和项目,打造全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集聚中心和发展高地。

3.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强化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培育庐山金星砚、庐山纂刻、庐山云雾茶、瑞昌竹编、修水贡砚、修水宁红茶、九江桂花茶饼、九江封缸酒等一批产业集聚效果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示范集群,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市场潜力的重点文化企业。

20.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实施九江“文旅新基建”计划,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内容向文化和旅游领域延伸。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市级文化和旅游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和文旅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内容和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采集和标注,实现文旅政务服务、数据、监管互通共享。推进传统线下优势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形成数字文化产业新经济实体。探索线上文化产品展览交易会等新模式。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平台建设,培育和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创新载体。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数字内容向旅游领域延伸。

专栏9 数字文化工程

1.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程。横纵向融合归集省市县相关部门及文化场馆、景区(点)、企业数据,优化九江市智慧旅游客流和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实时数据收集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形成决策支持意见。

2.九江市文旅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全市涉旅服务企业信息、公共服务资源等,加强智慧旅游平台(一期)运维,加快“自在寻游”小程序上线及推广应用,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电子商务、线上预约等全方位游玩服务体验,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和获得感。

3.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工程。优化“九江文化云”平台,发展云旅游、云演艺、数字艺术、网络视听、电竞动漫、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数字博物馆、线上体验、动景穿越、手游直播等数字文旅产品供给。

4.文化和旅游科技园区创建工程。指导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探索建设一批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鼓励文化园区(基地)及企业申报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科技型企业。

21.深化文旅市场资本运作。

把文化和旅游业列入全市产业项目发展基金库及金融支持地方发展重点产业目录,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文旅项目,申请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扶持。鼓励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融资业务,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资本化运作。深化政银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服务文化旅游产业专营机构、文化旅游金融专业服务团队,优化“文企贷”“文旅贷”金融产品,扩大贷款额度至1.5亿元。每年编制《九江市旅游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册》,举办系列文化和旅游业招商推介会,招引一批投资额度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文旅项目。

专栏10 市场资本运作工程

1.文旅项目招引工程。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引进文化和旅游项目150个,总投资额1500亿元以上;新增“5020”项目达30个以上,“5020”项目实现县域全覆盖。

2.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工程。市县分别建立重大文旅项目领导挂点联系、跟踪服务机制,优选一批旅游项目纳入市级重点调度;各县(市、区)每年力争新增开工2-3个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额不低于40亿元;每年新增重大旅游竣工项目1-2个,新增投产文旅项目1-2个。

3.文化和旅游营销及投融资渠道拓展工程。建立九江文化旅游投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发展九江市文化旅游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九江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促进会、九江市文化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推介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

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2.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

探索文化资源宜游化建设路径,对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改造,深化九江特色文化内容赋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文化场馆进景区工程,使精品文化场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叫响九江文旅品牌IP。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服务融合,不断丰富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支持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旅游演艺、文旅综合体等。到2025年,各县(市、区)打造1个及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专栏11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1.加快修水宁红茶文化园、湖口流芳乡豆文化产业园、德安华夏阳光诗画田园微电影小镇、武宁西海湾景区、瑞昌铜源剪影文化园景区等文旅融合项目落地与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实施文化场馆进景区工程,到2025年,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休闲街区或旅游度假区应根据当地特色建设或引进至少一个文化场馆(含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非遗馆、城市书房等),提升文化场馆使用效能;遴选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陶渊明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景区化改造升级,优先扶持达到标准的文化场馆申创A级旅游景区。

3.争取国家部委、省厅文旅业态培训基地、示范基地、研究基地等落户九江。

23.打造非遗与文物保护活化及创新体验地。

实施“非遗+”“文物+”文旅的“活化”工程,保护与开发同步,进一步探索非遗、文物与文旅、会展、节庆、演艺等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加快精品项目落地,提升文化旅游品位。每年依托文化场馆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持续开展“国宝进校园”“国宝进军营”等流动服务活动。开展“非遗进产业”,推进非遗产品、内容、工艺创新,推出一批特色非遗旅游商品。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支持创办传统技艺企业,开设手工艺等传统产品制造工作室,振兴乡村传统工艺。每年持续开展九江非遗庙会,涵盖非遗美食品尝、非遗产品展销、非遗技艺展示展演等活动。试点试行可开发利用文保单位资产化运营,探索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与文旅开发融合发展之路。

24.建立红色旅游新地标。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用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讲好九江红色故事,努力打响秋收起义、万家岭大捷、南昌起义策源地、庐山会议、共青城垦荒创业、九八抗洪等革命历史品牌,新增一批高质量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研学基地及红色旅游线路,举办一批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支持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和研学实践教育产业,构建“红色+研学”“红色+培训”模式。到2025年,全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超过5家,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

25.建设研学旅游品牌高地。

深入开展“跟着国学游九江、跟着诗词游庐山、跟着历代名人游九江”等系列研学旅游活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综合素质。鼓励各县(市、区)培育一批涵盖生态文化、红色教育、非遗传承、家风教育、诗词赏析、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旅游景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立与校企在场地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育、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研学旅游标准化体系,打造全省研学旅游品牌高地及研学旅游创新示范区。

专栏12 研学旅游提升工程

1.研学旅游项目培育工程。培育庐山、白鹿洞书院、中华贤母园、九江市博物馆、浔阳江头景区、湖口学宫、陶渊明文化园、陈门五杰故里、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义门陈国粹文化园、岳飞文化主题园等一批研学旅游景区。其中将白鹿洞书院打造为国家级研学旅游典型案例。

2.家风家训研学培育工程。发展以贤母文化、义门陈、岳飞忠孝文化为代表的“家风家训”产品,打造九江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游新亮点和新品牌。

3.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到2025年,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创建3-5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创建10家以上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各县(市、区)至少拥有一个叫得响、品质高、受欢迎的研学旅游品牌,建成3处以上研学旅游基地,发展1-2家研学旅行组织机构,设立1套研学教育课程,规划1条研学旅游线路。

26.打造农旅产业融合样板。

将农旅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实施“一乡一园”战略,加快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及精品乡村旅游示范带(区),培育“农业景观+观光旅游”“农业农庄+休闲度假”“乡土风情+民俗旅游”产品。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从事乡村文旅产业,加快培育各类乡村文旅服务组织,实现文旅产业向农民普惠。

27.发展特色体育旅游。

按照“一县一体育项目”的原则理念,推动各县(市、区)“体育+旅游”跨界融合,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及精品线路,创建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山地越野、户外垂钓、球类运动、水上运动、房车自驾、骑行徒步、低空旅游、冰雪旅游等体育运动产品,支持庐山市、瑞昌市创建江西省体育旅游样板市。举办(承办)一系列国家、省、市各级体育赛事,打造“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体育旅游新格局。

专栏13 体育旅游提升工程

1.支持庐山西海“水上运动+旅游”、庐山市“山地马拉松、山地越野+旅游”、瑞昌市“羽毛球+旅游”、武宁县“低空飞行+旅游”、彭泽县“垂钓+旅游”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到2025年,各县(市、区)围绕本地特色体育产业至少打造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至少1项特色体育旅游赛事。

2.建成江西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庐山西海巾口球类运动休闲中心、彭泽国家垂钓运动中心、永修云山航空文旅基地、马术俱乐部等一批体育旅游项目。推动庐山、幕阜山、九岭山进入国家及省级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

3.举办(承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九江赛段)、江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庐山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庐山山地越野赛、九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庐山西海大帆船赛、庐山冰雪嘉年华、中羽甲级联赛、中甲(中乙)足球联赛等一批重点体育赛事。

28.打造特色工业旅游品牌。

积极推动铜矿、有机硅、动力机、茶叶、珠贝等九江特色工业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创意设计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发展工业购物游、研学科普游、企业文化游、工业遗产游、文创园区游、非遗体验游等特色工业旅游产品。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库,对工业遗存、企业厂房等资源进行调查建档。

29.振兴九江游轮旅游产业。

由市文旅集团牵头,沿线县(市、区)协同,打通水上路线,构建全域水上游览体系,筛选有条件的港口码头旅游化选址布局、建设改造,丰富航运游船产品。打造游轮旅游产品,培育“浔阳文化游”、濂溪“海关文化体验游”、湖口“山水观光游”、柴桑“江州江岛休闲游”、永修“吴城观鸟游+蓼子花海游”、“庐山观光游+湿地科普游”、都昌“老爷庙探秘游+航运文化游”等特色业态。

30.大力发展旅游民宿。

将民宿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康养度假产业的重要抓手,编制《九江市旅游民宿发展规划》,针对民宿行业证照办理、消防检查、土地流转、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重点难点问题出台配套扶持政策,优化民宿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建设一批高品质民宿项目,构建民宿经济生态圈。持续开展“最美民宿”评选活动,推动庐山、庐山西海、武宁、修水等条件成熟的区域率先建设民宿集群。

31.康养度假走在全国前列。

围绕“悠然庐山 魅力九江”文化旅游形象及市场消费需求,以庐山、庐山西海、武宁、修水、永修等地为重点,大力发展温泉、森林、滨湖、高山、避暑、中医药等休闲度假与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品质高、要素全、服务优的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村)、养老服务中心、运动休闲基地等。

专栏14 康养度假旅游提升工程

1.推进庐山西海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庐山归宗文化旅游度假区、庐山桃花源景区、庐山太乙村、修水宁州水乡、武宁长水景区、武宁青云源上·国际颐养乐活小镇、永修江西云燕康养小镇等项目建成。

2.到2025年,推动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庐山西海旅游度假区申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创建一批“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

七、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

32.唱响“庐山天下悠”世界级品牌。

充分挖掘人文圣山、世界景观、避暑胜地、牯岭小镇“四大特质”,面向全球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着力把庐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名山和国家级旅游名市。按照“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的要求,整合优质资产资源,打通山上山下发展通道,推动环庐山旅游一体发展,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示范区,新增一批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打造一批国际休闲度假酒店、餐饮老字号,构建集观光、度假、康养、研学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专栏15 庐山旅游提升工程

1.山上旅游业优化工程。推进山上国有资产整合与确权,把分散的别墅、宾馆、酒店、商铺等进行有效整合,鼓励居民下迁,改善山上游览居住环境。加快牯岭艺术小镇、仰天坪项目、庐山植物园、欢乐夜间野生动物园、“牯岭街+如琴湖”夜游光影秀、太乙索道等项目建设。

2.山下旅游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山下庐山演艺中心、白鹿洞书院、三叠泉、秀峰、南康古城、桃花源、庐山杏林园、通远庐山云雾小镇等项目建设落地与改造升级。

3、环庐山旅游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环庐山区域的威家特色小镇、马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东林寺、姑塘海关、威家镇积余村、马回岭镇、毛桥村庐山花溪谷等项目落地建成。

4.庐山品牌传播与文化交流工程。固化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国际爱情电影周、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品牌活动,开拓境外市场,恢复举办世界名山大会,努力筹办世界企业领袖峰会,打造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基地。

33.打造庐山西海世界级康养旅游胜地。

巩固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果,引进建设一批世界级文旅项目、度假酒店,延伸精品民宿产业链,推出一批知名体育赛事,丰富高端康养、健康运动、时尚文化、亲水旅游、研学旅游、夜游西海等产品供给,重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进庐山西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专栏16 庐山西海景区提升工程

1.文旅项目建设工程。推进庐山西海国际旅游度假中心、西海舰队小球运动休闲中心、巾口温泉度假村、庐山西海研学基地、庐山西海通用航空小镇、柘林老镇美食文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2.文旅“新基建”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布局5G、VR、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庐山西海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加快庐山西海柘林游客服务中心、环湖旅游公路、乡村旅游公路、环湖旅游轻轨等项目报批建设及梅柘线旅游专线、梦生山码头、柘林集镇、巾口集镇等项目改造升级。

34.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各县(市、区)扩大城市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培育城市经济新动能,统筹安排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和配套要素。实施老城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保护修缮利用及新城区休闲空间建设工程,统筹在中心城区及县城布局一批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文旅综合体、城市公园等。大力发展城市文旅“夜经济”,引导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加快培育一批涵盖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的夜经济消费业态,支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实施城市旅游休闲公服设施提升工程,鼓励城市文化场馆和城市公园、餐厅酒吧、电影院、体育场馆等城市休闲娱乐场所常态化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向社区、城区、环城等空间扩展。

专栏17 城市旅游提升工程

1.到2023年,以浔阳区为核心,把九江市打造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推进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九江动力机厂历史文化街区、九江洋街历史文化街区、浔阳古城、新旅文化旅游城、浔阳里1723、浔阳故事·渔乐方舟、濂溪礼堂、赛城湖南岸绿道等项目建设。

3.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打造1条慢行景观廊道,1个旅游休闲街区,力争创建1-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品牌。

4.升级打造《遇见武宁》《鄱阳湖水战》《琵琶行》等精品旅游演艺。坚持连续放映《庐山恋》电影。“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以及4A级以上景区均策划创排一台特色演出节目。

5.“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浔阳江头景区、九江动力机厂历史文化街区、新旅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创建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5.建设“最美江湖”文旅经济带。

持续打造“最美长江岸线”。以鄱阳湖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景区为目标,打造鄱阳湖与世界对话的“生态文化廊道”。统筹推进沿江沿湖项目建设与完善,统筹推进沿江沿湖旅游公路及旅游码头建设,提升滨湖生态景观,将长江文旅经济带、鄱阳湖文旅经济带建设成为集江湖风貌、生态湿地、传统文化、科普研学、都市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产业发展经济带。

36.打造山江湖海城文旅联动发展高地。

依托庐山、长江、鄱阳湖、浔阳城、庐山西海等具有世界级知名度的名山名水名城资源,立体整合山江湖海城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产品业态、公服体系等,建立山江湖海城文旅联动发展机制。将“鄱阳湖-庐山-中心城区-长江”区域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江湖海城文旅联动发展高地,推进相关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带动濂溪、柴桑、庐山、武宁、永修、修水等县(市、区)打造省级山水城联动重点发展区,带动沿线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37.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

围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市级核心项目和重点项目引领作用,各县(市、区)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时期重点创建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示范区、高A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建立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每年做好项目谋划实施、入库储备、调整工作,建立“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格局。

专栏18 旅游品牌创建工程

1.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支持庐山市、修水县、永修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濂溪区、德安县、共青城市、彭泽县、柴桑区、浔阳区等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达到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达到6个。

2.高A级景区创建工程:支持石钟山、富华山、吴城候鸟小镇创建5A级旅游景区,推进观音桥景区、白鹿洞书院、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义门陈国粹文化园、华夏阳光诗画田园微电影小镇、老爷庙景区、马当炮台等创建4A级旅游景区。到2025年,全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3家,力争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40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实现县域全覆盖。

3.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推动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庐山西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宁州水乡、江西云燕康养小镇、桃花源景区、太乙村等景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1-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数量达到6家。

4.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推动庐山、庐山西海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马祖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水景区、神雾山、修河旅游区等景区创建江西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数量达9家。

5.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工程:推动浔阳江头景区、庐山景区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白鹿洞书院、双井村、华夏阳光诗画田园微电影小镇、西海湾景区、铜源剪影文化园景区等景区入选江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创建单位。到2025年,全市力争创建1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3个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6.高等级乡村旅游点创建工程:支持庐山西海花千谷、长水村、博阳河景区、菁元山庄等创建省5A级乡村旅游点,庐山花溪谷、共青精神体验园、北湾半岛情缘谷、虬津荷天下、校友印巷•知青故里、鄱湖湾、曼谷田园综合体、鄱阳湖口田园综合体等创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到2025年,全市5A级乡村旅游点创建数量达4家,4A级乡村旅游点达到20家。除中心城区外,实现4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县域全覆盖。

7.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支持宁红茶文化园、仙客来灵芝园、九江礼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支持青岛啤酒九江梦工厂、九江钢铁、九江石化、九江动力机厂历史文化街区等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2家以上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8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8.做精品牌旅游线路。

打造“山盟海誓”“信步江湖”“诗书浔阳”三条品牌旅游线路,面向国内外推介,形成覆盖全域、适应各类人群和市场需求的“自在寻游”旅游线路产品体系。引导各县(市、区)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产品并面向市场推广。

八、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

39.打造“自在寻游”旅游交通集散体系。

推进旅游公路、风景廊道、骑行绿道、森林步道、通用机场、水上航线等建设,推动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及风景线的完善改造,构建“快慢相宜”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树立九江市长江中游区域旅游枢纽中心地位。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交服务网络向交通节点、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延伸,建立旅游观光巴士、旅游公交专线网络常态化运营。建立覆盖全市的“市域旅游服务中心+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县域旅游服务中心”的“1+2+10”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在“三站一场一码头”全面布局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启动“高速服务区景区化”创新试点工程,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与文化主题融合,建成一批特色高速服务旅游区,鼓励有条件的高速公路联合临近景区设置高速服务区景区出入口。推进文旅导览标识指引体系规范化建设,规范文化和旅游场所公共信息标志图形符号与设施。

专栏19 旅游交通体系优化工程

1.推进庐山机场复航,加快推进武宁、共青城等通用机场建设,鼓励永修白石港农场、庐山西海等地设立航空飞行营地或航空文旅基地,发展低空旅游。

2.开通九江中心城区到县(市、区)的旅游公交专线。引导县(市、区)开通旅游集散中心、“三站一场一码头”到本地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或旅游直通车。

3.3A级及以上景区和4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的通景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通往3A级以下景区和4A级以下乡村旅游点通景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没有条件建设三级公路的,可以放宽到四级公路。

4.兴建环庐山西海旅游公路、环鄱阳湖旅游公路、“长江最美岸线”旅游公路、永修-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公路等,提升环庐山旅游公路。启动环庐山旅游轻轨、庐山西海环湖旅游轻轨项目建设,启动太乙村索道改造工程。

5.开通环庐山、庐山西海等特色旅游公交专线。开通“九江城区-九江南站-庐山-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昌北机场-南昌城区”“武宁县城-庐山西海-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昌北机场-南昌城区”的旅游公交专线。

6.建立“1+2+10”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其中柴桑高铁新区为市域旅游服务中心,永修县、湖口县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浔阳区、濂溪区、庐山市、德安县、共青城市、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彭泽县、都昌县等十县(市、区)设立服务本地的县域旅游服务中心。庐山西海新建大型景区游客中心。

7.在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码头、车站、加油站等交通节点建成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窗口),鼓励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高星级酒店等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8.鼓励各县(市、区)打造1条10公里以上的高标准风景廊道或休闲绿道,开设1-2条10公里以上骑行休闲绿道或森林步道,全市旅游风景廊道数量超过15条。沿线配套建设自驾车营地、旅游驿站、旅游巴士站、游船码头、港湾式停车带、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

9.开展“高速服务区景区化”工程,以永武高速庐山西海服务区为试点,以4A级景区标准提升打造,融入庐山西海景区。

10.规划建设九江市交旅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及手机APP,整合全市道路客运企业、客运车辆、租车平台及景区景点等信息资源,开发定制客运、出行规划、线上租车、票务服务等线上功能。推出“车票+景点门票”“一地租车、异地还车”等运游融合产品。

40.加强旅游餐饮设施建设。

实施打造浔阳菜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和打造“舌尖上的九江”特色餐饮品牌,实施“九江美食进景区”行动,构建“美食+非遗+旅游”特色餐饮体系。积极创建一批档次高、有特色、促旅游、彰文化的浔阳美食旅游旗舰店、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店、特色美食街区。推出“一县一道特色菜”,开展“九江旅游名小吃”评选活动。

41.加强旅游住宿设施建设。

打造“住在九江”住宿品牌,优化住宿设施集聚空间布局,引进和规范一批星级饭店、主题精品酒店、高端酒店、度假酒店、品牌连锁酒店建设,优化精品民宿、野奢酒店、房车营地、帐篷营地、装配式建筑等非标准化住宿体系,提升旅游接待功能。

专栏20 旅游住宿业优化工程

加快推进万佳国际酒店、八里湖爱乐山庄、希尔顿欢朋酒店等一批高等级酒店建成并投入运营。到2025年,全市新增五星级饭店6-8家,四星级饭店12-15家,其中中心城区至少增加4家四星级及以上饭店(其中五星级饭店至少增加1家),实现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县域全覆盖。

42.优化旅游购物环境。

按照“一乡一品”的原则,各县(市、区)评选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系列商品及精品文创产品或纪念品,加快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九江好礼”系列旅游商品体系。完善购物旗舰店设点布局,推进设立“九江好礼”旅游精品连锁专卖店(专柜),推进“天工开物园”进景区、进场馆,实现把“九江带回家”“庐山带回家”。建设线上旅游商品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购物旅游融合发展。

43.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

深化5G、人工智能、VR、AR、MR、无人机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体验和示范应用,开发数字文化和旅游产品,加快推出一批旅游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试点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景区和文化场馆虚拟游、智慧游,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落实《智慧景区建设指南》,指导、规范及评估九江3A级及以上景区的智慧化建设、运维及保障。规范指导和政策引导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主题公园、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完成信息化设施及智慧场景建设。

专栏21智慧旅游工程

1.智慧景区培育工程。到2025年,创建2至3家Ⅲ级智慧景区,4A级及以上景区均建成Ⅱ级智慧景区。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全部纳入省文旅厅智慧平台,3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电子闸机、景区电子地图、语音导览、视频监控全覆盖,提供电子门票、智能导游、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实时信息推送、“云端”旅游等服务。

2.智慧饭店培育工程。加强星级饭店游客评价数据与12301国家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的酒店口碑数据对接,星级饭店统计上报数据与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酒店季报年报数据对接。

3.数字文旅产品培育工程。支持运用数字全息等技术发展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将文旅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向云上拓展,促进旅游直播、旅游带货、云演艺、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县级以上文化场馆与4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出在线虚拟游产品。

4.智慧旅游展示厅培育工程。在九江南站游客集散中心建立具有聚集特色元素的智慧旅游展示厅,涵盖大数据展示、智慧文旅体验、数字虚拟景区、旅游城市会客厅、旅游扶贫电商超市等功能。

九、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44.建好中外文化开放交流平台。

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及万里茶道申遗工程,以建设庐山·世界名山大会永久会址、世界湿地与候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为抓手,打造九江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平台。畅通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渠道,推动扶持九江优秀文学作品、图书、影视产品和体现九江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创、舞台艺术、民间文化艺术等产品走向世界,积极组织单位及企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文艺展演等活动。实施文化和旅游贸易“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展计划,积极引导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贸易基地的扶持力度。

45.创新“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品牌宣传营销。

强化品牌引领,实行“全市统筹,市县联动”的宣传营销思路,以“庐山天下悠”为总品牌,提升塑造“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以“悠然庐山,魅力九江”系列文旅活动为抓手,推动宣传推广由线下投放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强化新媒体宣传,打通宣传推广新渠道,探索“全媒体看九江”模式。引导各类导游、讲解员和亿万游客成为九江故事的生动讲述者、自觉传播者。实施“引客入浔”工程,整合市县两级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扩大营销合力。加强邻近省市文旅联动,协作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九江2小时旅游经济圈”,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城市群,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

十、建立文化和旅游现代治理体系

46.加强文旅市场监管。

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信息互联共享应用机制,构建“1+3+N”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持续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常态化,动态更新文化和旅游行业领域的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加强涉文旅行业法制宣传教育,提升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旅游品牌评定复核机制,推动景区景点提质。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和应用,推动完善旅游诚信退赔机制,深化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分类监管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

专栏22 文旅市场监管优化工程

1.组建市级文化旅游资源评估专家委员会,以委托专家、第三方企业暗访的方式开展3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评定、3A级以上品牌创建单位推荐以及A级旅游景区评定和复核,出台旅游质量等级“动态退出”机制,全面指导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品牌高质量建设。

2.建立覆盖市、县两级旅游诚信退赔基金和管理机制,地方设立旅游诚信退赔窗口及旅游诚信退赔金,推广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强化文化和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

3.加大诚信应用,把诚信经营管理列为景区、饭店、旅行社、民宿等评等定级的重要内容。拓展“信用+公共服务”等社会应用场景,在旅游服务、融资信贷等方面为守信主体提供便利和优惠。

4.畅通“12318”“12345”以及政务服务平台等投诉渠道,及时回复各类投诉和建议,办结率达到100%。

47.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包”机制,推进各项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落地。改善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管理流程,规范文化领域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门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简化审批程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模式。发挥旅游协会在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壮大各类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能力。

48.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安全责任制,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安全整治专项行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演出、艺术品、游戏游艺、娱乐行业源头治理。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文化安全风险清单,有效化解危害文化安全的风险挑战。深入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旅游风险评估,提高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反馈机制。探索新兴技术手段加强执法监管的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主动监测、分析文化和旅游市场动态,指导、督促查处各类文化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第四章  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来抓,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市县协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市级“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沟通。明确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工作任务梳理与责任分解,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形成工作闭环管理体系。每年度举办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大会,适时召开旅游重点工作流动现场会。市直有关部门要提高站位,主动靠前,狠抓落实,切实形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政策保障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部、省有关文化和旅游各项政策法规,出台《九江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按规定落实文旅优惠扶持政策。二是逐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多元化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把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纳入同级地方政府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重点项目,为文旅项目开发、审批提供规划依据,加大文旅用地保障,切实做到“一张蓝图”谋发展。四是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开展文化和旅游项目相关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应收账质押等担保类贷款业务,做好文化和旅游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配套金融服务工作。

三、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市县两级成立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设性跨部门协调机制及联席会议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院线制改革,完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符合政策条件的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实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庐山、庐山西海等国有重点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业统筹合作机制体制,综合采用行政区划调整、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机构转制、国有资产划转等手段,培育一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景区经营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和旅游统计、评价与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旅游统计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争取全省文旅统计工作会议放在九江召开。

四、强化人才引育

完善市级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引才力度,加强战略性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建立文化旅游专家智库,为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与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对口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各类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各类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培训班,培育一批行业管理、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创研发、导游讲解等方面人才。持续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每年开展乡村文化和旅游一线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大培训。

五、完善考核评估

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健全市级督导工作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通报、年度考核”,定期通报规划及任务落实进度和成效,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建立健全与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挂钩的市级文化和旅游发展考核机制,适当增加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强化高质量发展和年度旅促大会考评结果运用,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