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名远播

一、古代社会的光辉楷模

义门大家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有机体,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族内所有一切事务。对上负责向族人征收赋税,保证家族与国家的协调沟通,保证能安全地与国家相处;对内有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族人不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

江州义门陈姓家族十五代聚居一堂,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社会,具有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它有严谨的家训、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田庄、园林,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具有高度的组织管理才干,具有精明能干的智慧,具有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具有敬老抚幼的天职观点,具有保障宗族利益防卫措施,具有团结一致和互谦互让的宝贵精神,具有调和官民关系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套完整优善的规章制度,才使这个大家族能十五代聚居一处,前后延续三百三十二年之久。

家法三十三条规定,在这个大家族里,  “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欲隆风教之原,必从孝悌始。”这无不渗透着儒学的精义,真正做到了老幼皆知,心领神会,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尽管子孙众多,却上下尊卑有序,和善相处,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的繁荣。

陈姓家族最高当权者的确定,除嫡长子世袭惯例外,大多数时候,是采取比较开明方法,即不以少长辈份为惟一条件,而是选择有才能者来担任,这对于赢得家族成员的信任及维护家族利益是很有益处的。如陈崇之子陈衮主持家政三十五年,担任主事的陈鸿是他的侄儿,鸿以后再连五任都是兄弟。这说明在这个大家族中,曾经闪耀过一些民主意识的微光。

在家长的权威领导下,整个大家庭分工细密,各司其事,一切都是规范得井井有条,  “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赋租。学校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祈祷,医师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宇(招待馆)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衣裳笄省之具,三时饮食之节,四序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昏定晨省之礼,婚姻丧吊,送往迎来,赏以观善,罚以惩恶,凡诸纤悉,莫不周祥。”

正因为这样,淳厚的家风影响着陈姓家族的每一片土地,这里游手好闲的人没有,玩物丧志的人没有,奇谈怪论的人没有,营私舞弊的人没有,  “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群坐广堂,未成童者别为一席。”据记载,这种家风使百余条狗也受到了感染,它们共居一舍。吃食时,如果一条狗没有准时到达,其它的狗决不会抢先而食。

像这样的忠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光辉楷模。仅就登科举任官吏的人数为例,到咸平四年(1044)时,便达450人之多!可见陈姓大家族在治理家政上,已经体现出治家治国的高度统一性。陈姓有建立陈国、齐国、张楚国、新朝、陈朝的丰富经验,以此来治家,自然是得心而应手了,这种经验似乎潜藏在陈姓生命史绵延的基因之中,以致在现代社会,这种类型的人才时常出现。

对于当时的陈姓家族,最高统治者给予他们以很高的待遇:免征徭役。又给江州义门至高的声誉,赐“真良家”的光荣称呼。又命造御书楼,赐“玉音”匾等等,赐御书等33卷。这样的大家族,促成了一方的安定团结,也成为其它地方仿效的榜样,对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选自《中华陈氏通鉴》)

二、  “天下为公”的大同公社实体

义门陈氏之所以能够合族同居时间如此之长,有其外在的因素,即陈氏家族自外地迁入德安,语言风习有所不同,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家族内部生活能自成一体,尤其是在黄巢起义后,社会并不安定,家族成员更希望能够团结并生活在一起,这样才能有力量抵御各种外来的侵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家族内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章法制度,使家族得以维持久聚不分。淳化四

年(993)宋太宗询问义门家长陈兢:  “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陈兢回答说:“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于是宋太宗御书了“至公无私”四字以赐之。这种至公无私的精神,在家族内部成为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准则:族产共有、家无私财、共同劳作、平

均分配、人无贵贱、诸事平等,形成了一种“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既大公无私、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至公无私的准则与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相结合,既维持了家族内的尊卑长幼有序,又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团结,实际上是儒家“天下为公”大同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实践,一种具有血缘关系特征的大同公社实体。

三百多年间,义门陈家,以公字为准则,以孝义为先,不损人谋利,世以耕读为务,出现过许多感人的事迹。义门陈早在德安建庄之初,就特别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专设“书屋”,以训教七至十五岁童蒙。又设“东佳书堂”,以备弟侄子姓有悟性聪敏者进一步深造。这些举措使全族的文化素养得到普遍的提升,使每个成员都能知书识礼,知教明义,为整个大家族的团结友爱奠定了基础。义门家族鼎盛时,曾养犬百余,  “共一槽贮食饲之,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家犬尚可调教如此和顺,何况于人哉!宋太宗时,家族人多,常苦乏食,诏令每岁贷粟二千石以接新熟,家长陈旭只受贷粟之半,有人劝其全受以邀善价,旭回答说:“朝廷以旭群义聚共居,特出王赋贷私室,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这类处以公心、不见利忘义的行为,被世人传为美谈。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中,有一条规定:凡新过门的媳妇,不论其出身贵贱,一律先下厨房劳动锻炼,充分反映了家内的平等均权。宋景德三年(1006)家中有不肖卑幼,将庄田典买与邻近豪民举债,利中翻利,填还不得,事被家长陈旭得悉,于是由陈延赏上表,乞请皇上追查,依敕断还。这只是依托皇恩、维护义门家风之一例。也正是由于唐宋历代皇帝的旌表嘉赏和朝廷的呵护,才使得义门得以维持到十五代三千九百余口不分家,能保持义门家风的一以贯之。

如果说《义门家法三十三条》是维护家族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纲领,那么《义门家范十二则》则是义门陈氏家风优良传统的归纳,所列十二则家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如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隆师儒、谨交游、睦邻里、均出入、戒游惰等方面,在今天仍具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义门陈现象虽然已过去千年,然而她留下的优良家范、家风传统,却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陈国灿:义门陈武昌庄后裔,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以孝治家的典范

陈氏为舜帝后裔之大宗,周武王克商后,为感舜德,寻舜之后裔,以奉舜祀,得妫满,并将其长女太姬嫁之,封为侯爵,派他统辖陈国故地,国号仍叫陈。妫满谥号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始祖。

胡公满之74代孙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注:旺公到义门时间说法不一,待考)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为江州义门陈氏之奠基祖。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堂,义门陈氏日益昌盛。义门陈家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刑杖厅、田庄、园林以及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设施,自给自足,过着聚居型式的田园生活,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光辉样板,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不断获得朝廷的表彰。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首次旌表其门,南唐昇元元年(937)又诏立”义门”。宋太宗淳化四年(993)赐“至公无私”牌匾。至道二年(996)宋太宗御联: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天圣元年,宋仁宗又追赐义门陈氏先祖五世公爵:一世祖陈旺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为许国公,四世祖陈蓝为吴国公,五世祖陈青为齐国公。此后,历代帝王相继赦免义门陈家的杂科徭役。于是,义门陈家名扬天下,成为封建社会儒家以孝治家的典范。

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也引起统治者的警觉。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文彦博、包拯等人上疏,认为义门陈家过于集中,朝野太盛,建议分析。同年七月三日,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奉旨临门,监护分析。分大小291庄,依派拈阉分迁各府、州、镇。其中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两直、川、浙、广、闽因官立产90庄。这291庄陈氏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陈宝箴、陈独秀、陈立夫、陈云、陈毅、陈诚、陈布雷、陈赓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孙。元末“陈氏千七郎公”迁居广东揭西县,自称是颍川郡义门派系,其后裔于民国初年迁至泰国合艾市及南洋诸岛。如今,分布在祖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义门陈氏子孙,达千万之多,其中不乏俊彦良才。

江州义门在世界上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笔蕴含着无比深厚爱国主义精髓的宝贵遗产,进一步发掘、弘扬江州义门陈文化,无论是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角度还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考量,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陈文华:福建厦门人,义门陈后裔,江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

四、江州义门陈氏治家方略的二元维度

义门陈氏合族义居的时间长度及其和谐共处的生存形态,创造了世界家族史奇观,历来众所瞩目,关于义门陈氏治家方略的研究,成为研讨义门陈文化现象的焦点与核心。

何光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史·陈姓》一著中,用“家国理想的光辉”来描述义门陈氏的社会形象,窃以为是恰如其分的。从陈氏的历史遗传角度来看,陈姓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曾多次大起大落,历经磨练,严谨的家族教育,代代相袭,传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养;  “况且义门建庄距南陈朝覆灭只有一百四十多年,在这里不能不说没有怀念旧国的影子”。义门陈所在地,相对国家而言只是弹丸之地,但却是以治理国家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后人观义门陈氏,依稀看到了国家的模型,其内部建制也是应有尽有、功能齐全的,形成了一个与国家对应的管理空间,能够实施有效的治理。

家国一体的管理模式,对义门陈氏的管理方略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义门陈氏的家政历史不难看出,义门陈氏的治理方略存在两个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维度,以“儒教”为纵向的德治和以“律条”为横向的法治,形成了义门治家的大坐标,并保持了良好、均衡、持续的发展。“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义门陈氏在儒家文化的轨道上进行了罕见的实践探索,使儒家的大同理想得到了成功践行,这在中外历史上无疑为首例,也是独例。义门陈氏的教化思想通过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予以格式化,并对与儒家思想相抵触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予以排斥,如禁止习商等,家族的前途寄于科举“正途”,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淳厚家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义门陈氏

第三任家长、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应有重要地位的陈崇,创立了我国

第一所私立大学“东佳书院”,对于灌输儒家思想、培养入仕人才,对整个家族“大小知教,内外如一”,尊卑有序,和睦共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同样在大顺元年,同样是陈崇,他和当时的家族贤达们深刻意识到单以儒教伦理来维系家族的团结是不够的,  “恐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必须实行律法治家,于是创立了“家法三十三条”,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丧仪制、日常生活、物质分配、违制处分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以”推功任能,惩恶扬善”为起点,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和同”“均等”,取得了“人无间言而守义范”的效果,从而达到了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如果说教化德治使义门陈氏形成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内力,那么,家法的施行则是对此施加了强大的外力,德法兼治,恩威并施,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义门陈氏从生活实际出发,找到了该时代最为理想的管理模式,充分显示了义门陈先祖的智慧和才能。  “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三百口而义门立”,到宋太宗至道初年(公元995年),已是“家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宋史·陈兢传》),到北宋中叶,义门陈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符合宋王朝规范的封建大家族,并具备和国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形成了典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在这里,即使不再是王亲贵胄,乡野村民们也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义聚,“民俗朴实,服饰古野”“近于淳古”;这里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形形色色的尔虞我诈;这里人无贵贱,一律平等,有衣同穿,有饭同吃,同甘共苦,所谓“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这里是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公有制社会,一切事宜,定规在前,家族包揽,无须个人操心,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俨然一个乌托邦社会,然而,它却真实存在了三百年!这种理想的生活样版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得到了封建王朝的青睐和扶持,义门陈氏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强化了生命的张力,在中华氏族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研究义门陈氏的家族管理模式,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是大有裨益的,义门陈氏”公”与“和”的理想追求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价值目标取向,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义门陈氏“公”“和”的发展动因和实现路径,对改良现代社会组织的管理,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陈建达:江西德安人,江西省德安县江州

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义门陈文化研究员。

 

首席研究员、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五、古代田园社会的典型

江州义门陈姓家族十五代聚居一堂,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社会,具有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他有严谨的家训,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田庄、园林,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设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具有高度的组织管理才干,具有精明能干的智慧,具有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具有敬老抚幼的天职观点,具有保障宗族利益的防卫措施,具有团结一致和互谦互助的宝贵精神,具有调和官民关系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套完整优善的规章制度,才使这个大家族能十五代聚居一处,前后延续二百三十年之久。

作者:卢彦泓

选自《中华姓氏通史·陈姓》

六、家风醇厚

醇厚的家风吹拂着陈姓家族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没有玩物丧志的人,没有不利世道人心的奇谈怪论,没有营私舞弊的邪念,  “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即使是用餐,也是一种高度统一而又谦和的行动,  “每会食群坐广堂,未成童者别为一席。”

何光岳:著名的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七、  “大同世界”的成功实践

义门陈以儒家”修齐”的经典(孝义治家、耕读传家)治家,保证了家族久聚不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所维护的和谐族风长盛不衰,则是“大同世界”的成功实践。

作者:王炯尧

录自台湾《江西文献》187期“史海浮沉话义门”

八、绝无仅有的大家庭

德安义门陈氏这样人口之多、历史之久、孝道之真、名声之大、影响之广的封建大家庭,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词和诗篇。北宋状元胡旦回滨州渤海,路过德安,写了一篇《义门记》。徐锴写了一篇《陈氏书堂记》。  《义门陈氏宗谱》中,有苏东坡“陈氏遗族,子孙保子”、黄庭坚“义门流芳”的题词,还有胡守道的《蕃公赞》、汪有源的《傥公赞》。  《德安县志》中有揭侯斯的《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钱若水和陈尧叟的诗。孙家骅,江西省文物管理局原局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家论坛资讯

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朱虹来德安县考察调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

2022-10-26 20:01:16

义门源流

祭祀陈姓始祖

2023-9-3 10:50: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