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赣鄱之红“甲天下”

“天有英雄气,地有赣鄱红。”几千年以来,赣鄱儿女以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谱就了“爱国之魂润华夏、红土圣地耀中华”的壮丽凯歌。行尽江西皆是景,赣鄱大地处处红,红色,映照了赣鄱历史的天空;红色,浸润了赣鄱每一寸土地;红色,砥砺着赣鄱儿女追求梦想、继续前行。

  一、“此生无悔入华夏”——源之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来源,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历史上人文鼎盛,“愿将此生长报国”的家国情怀在这里承脉流源,深根抓土;“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文化底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散枝开叶,源远流长。

  1.文章节义“赣文化”。有专家学者系统总结了江西的人文历史,大致是精英文化、摇篮文化、正统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异端文化等等,所有这些构建起了人文江西,也展示了江西文化的多元性。“江右书院甲天下”,在1000多年的书院历史中,江西数度“独领风骚”;“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同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更是令人至今陶醉。鼎盛的科举文化给江西带来过许多个世纪的骄傲,文章节义也成了江西人的传统美德。朱熹曾经论及江西人、江西文化,归纳为这样几点:“志大、耻于人同、坚执、秀而能文”。这种传统美德促进了社会发展,也使得江西在战争中成为掠夺对象,牺牲巨大。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及20世纪上半页,江西经历了长时期的战火蹂躏,造成人口锐减和经济萧条。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西在册人口2450万,到1953年统计时,仅1670万。100年间,全国的人口有所增长,江西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倒减少800万。文章节义之邦,在近现代中国为摆脱羸弱、苦难的进程中,自然也不甘沉沦,在中国巨变的浪潮中,成为重要的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2.家国情怀“将士相”。江西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名人,在不同文化层面上、不同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乏忧国忧民的名士名相名将。如洒脱恬淡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富贵而不鄙俗的宋词奠基人晏殊,居高位而有大节的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横身为国敢当天下事的改革家王安石,不苟附进而评时政的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力主抗战勇承重担的一代诗宗杨万里,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朱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的大才子解缙,“斥奸臣于朝堂,解民忧于水火”的戏曲巅峰汤显祖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外来老表也扎根江西并创立了不朽功业,如,一生北望的军事天才、“词中之龙”辛弃疾,知行合一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等等。这些杰出的人士像一个个珍珠,串起了江西家国人文历史,形成了江西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最质朴的爱、最无畏的节。

  3.民风淳朴“义门陈”。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总共推荐了一百多个家族,江西独占十分之一强。其中有一个家族格外引人注目,曾经创下了聚族3900余口15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观,在唐宋时期先后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被御赐为“世上无双、天下第一”,创建了比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还早600余年的乌托邦社会。这个家族就是世居庐山南麓鄱阳湖畔九江市德安县的义门陈家族,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传家,敬睦家邻,家风懿范,厚古照今。“义门陈”是赣鄱文化的独特品牌,忠孝仁义的家风对于当今社会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这些名门望族的健康发展,为忠孝节义民风奠定了丰厚的民间基础,同时也养成了民众平和而不焦虑的心态、进取而不懒散的姿态,在改变中国大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在维护这片蓝天、这方绿土、这汪清水的过程中,稳步而快速前进。他们中的觉悟分子则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到了推进历史进步的滚滚“红”流之中了。

  二、革命理想高于天——魂之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刻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苦难辉煌历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前赴后继,靠的就是信仰信念。

  1.“石碑无名”。江西,点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也铸就了中国革命之魂。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党的开国元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他们早期革命生涯都在江西,九大元帅、八位大将以及60%左右的开国将领也都在这块红土地上驰骋战斗,江西籍开国将军325位,占开国将帅总数的五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革命战争年代,仅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6万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树立起一座座信仰信念的精神丰碑。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吊唁大厅,数块巨大的黑色石碑环屋而立。石碑上,金色的小楷字体,镌刻着15744名烈士姓名,正中间,横亘着一块光洁如玉的大理石“无字碑”,以无言的方式悼念着另外3万多位无名烈士。据统计,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近5万人,平均每天牺牲56人。长征途中几乎每走一公里就倒下3名赣南籍战士。江西烈士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23万多人,还有更多的是无名英雄,是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无数优秀江西儿女的鲜血染红了巍巍井冈,染红了滚滚江河,也染红了那个“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时代。

  2.“血色有痕”。1929年5月,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就义前痛斥敌人的罪行,被割去舌头,他就用脚趾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当年兴国县23万人口,有9.3万人参军参战。瑞金县24万人口,加入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也有5万多人。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有8个儿子,1931年底,他把老大、老二送去当红军,不到3个月,兄弟俩就战死沙场。1932年,前方战事吃紧,杨荣显又把其他6个儿子送去参加红军。后来,他们先后都牺牲了,八子参军,满门忠烈,流传至今。1929年至1934年,仅有43户村民的瑞金市华屋村就有17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最先参军,走之前约定,以后华屋人参加红军,出发前每人在村后山坡上种上一棵松树,给家里人留个念想,在他们心中,青松四季常青,是忠贞不渝、恒久坚持的象征。“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人把这一棵棵青松当做烈士的英灵和亲人的化身,每逢清明节,都会到这里,用最淳朴的方式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3.“大爱流芳”。1934年7月,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经过艰苦转战,11月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方志敏、刘畴西率领部队一路北上,在到达黄山北麓太平县谭家桥时与敌军遭遇,年轻骁勇的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壮烈牺牲。1935年1月,蒋介石集中近20万兵力,在赣东北设下层层埋伏。最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军团主要领导人刘畴西、方志敏先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和各种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下《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名篇,满怀激情地讴歌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痛诉人民所受的蹂躏和屈辱,表达以鲜血和生命拯救祖国的决心。“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方志敏流芳千古,《可爱的中国》千古流芳……

  三、留取丹心照汗青——物之红

  回顾百年辉煌党史,作为中国革命、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江西这片红色圣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无数革命先烈先辈的足迹已化作红土地永不磨灭的印记。截至目前,江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00余处,分布广泛、类别丰富,既见证历史,也叙事有声。

  1.“第一面军旗”。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县城的一家商会会馆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年轻军官陈树华、何长工、杨立三,正连夜为秋收起义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八七会议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何长工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设计出了一面由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组成的红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缝一个金黄色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正中央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整面旗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旗帜就是方向,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希望,才知所趋赴。

  2.布头上的“入党誓词”。贺页朵是永新县才丰乡的一位贫苦农民,1927年投身革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是在他工作的榨油坊进行的,他在一块红布上写下了“牺牲个人,言首秘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在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里,24个字中有6个别字,却让世人震撼于他灵魂深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的忠诚,无论斗争多么残酷,他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1934年,贺页朵在一次伏击战中负了重伤,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斗争。1951年,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时,贺页朵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交给慰问团负责人。谢觉哉在革命博物馆看到这份入党誓词后,于1956年7月,写了一篇《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文中说:“这是一位农民同志的入党宣誓书,不用说,这位贺同志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历过严峻的考验的……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而是记熟了这几句话。虽然写了一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倒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3.甘甜的“红井水”。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由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发现当地村民饮用的居然是池塘里的脏水。毛泽东找来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和村里几位老人,提议在村里打一口井。几位老人极力反对:“沙洲坝是旱龙,可打不得井哩!打了井,就断了我们的龙脉,龙王会怪罪的。”毛泽东耐心说服村民接受了打井的观点,并亲自带领几个红军战士破土动工,不到一天工夫就把水挖出来了,汩汩而出的清水让全村的人高兴极了。可是,由于缺乏经验,打井时没有铺上木炭和沙石,井水喝起来有土腥味。毛泽东找到乡苏维埃政府干部在池塘的另一侧重新确定井位,并让警卫员准备好木炭和沙石。井打好后,他亲自带领干部下到井底,在底层先铺上一层木炭,木炭上再铺上沙石,这样连铺了三层。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打好了。这一次的井水又清又甜,没有异味,村民们终于可以喝上清甜的井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教育景点之一。

  四、奋勇争先新时代——梦之红

  红色,是忠诚之色,是奋斗之色,是胜利之色。纵观今日之赣鄱大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光已转化为赣鄱儿女的前行之力,如生动画卷在红土地上徐徐展开,英雄的赣鄱儿女正以无畏的信心和决心奏响奋进歌,逐梦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总量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5位。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8.2%、22.1%。“十三五”期间分别提高8.1、7.2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1.“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古镇有魅力。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江西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要机遇和重要责任。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嘱托,抢抓机遇、务实推进,做好传承保护、创意产业、文旅融合、国际交流、人才集聚五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放大景德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已有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国瓷馆以及中国陶瓷博物馆等基础上,推出“十景”“三宴”“两剧”:“十景”就是陶阳里御窑历史街区、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三宝国际瓷谷等“十景”;“三宴”是昌南瓷宴、浮梁茶宴、三宝村宴;同时,还有两部大型实景演出和大型原创音乐剧,使景德镇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目前有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的“景漂”“洋景漂”艺术家在景德镇交流创新创作,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悄然再现。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绿色发展有潜力。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鄱阳湖被誉为“世界湿地、候鸟王国”,是我国最大淡水湖,称之为“会呼吸的湖”,丰水期面积达4600多平方公里。一年四季水位不同,风景不同,春天的鄱阳湖是花的海洋,夏天的鄱阳湖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秋天的鄱阳湖是一片大草原,到了冬天就是候鸟的王国。2020年在鄱阳湖监测的越冬候鸟有63种、68万只,“飞起遮尽日和月,落下不见湖边草”。老区人民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景象在江西处处可见。如今的赣鄱大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秀美画卷。

  3.“老区不老、发展势头正好”,奋勇争先有实力。江西是星火燎原、砥砺初心的红色圣地,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基因,近年来,江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7年位次前移,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VR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江西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一片新热土。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打响了“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的品牌,不断推动“五型政府”建设向实处着力、往深处拓展,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赣州市初步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在创新发展、内陆开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红色传承、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同时,江西紧紧围绕“突出红色,坚守红色”的主旋律,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文化体验”模式,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性、观赏性、参与性,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展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是赣鄱儿女最自豪的颜色;红色,也必将在红土地上继续增色。

  赣鄱之红“甲天下”,红色老区一直红……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二级调研员王迎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资讯

借江州义门陈一方故地,扬中华家国情千年楷模

2023-3-30 15:29:44

资讯

赣鄱文化耀华夏

2023-3-30 16:20: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